文章列表

来源:《狡童》
热度:0 作者: 诗经
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通过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不与我言”和“不与我食”,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失恋或与恋人闹别扭后的痛苦和烦恼。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但通过“使我不能餐兮”“使我不能息兮”,将女子因情所困、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以小见大,反映了爱情中...
来源:《狡童》
热度:0 作者: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
来源:《狡童》
热度:0 作者: 诗经
《狡童》这首诗篇幅短小,但情感浓郁。开篇女子直接点明对象是“狡童”,一个“狡”字,既可以理解为少年的聪慧可爱,也可能暗示了他的调皮、任性。接下来,女子通过叙述少年不和自己说话、不和自己吃饭这两件小事,引出自己内心的痛苦。“使我不能餐兮”“使我不能息兮”,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女子对少年的在意,爱情的力量...
来源:《甘草子》
热度:0 作者: 柳永
秋已尽。枫叶像被剪刀裁剪过的红色丝绸,台阶旁的秋菊洒下金黄的花粉。一行大雁飞来,还带来了边疆的消息。露水飘散,寒风加紧。吹动翠绿色的帷幕,清晨的寒意还不那么浓烈。带着酒意,整理好残乱的妆容,两眉紧锁,凝聚着离别的愁恨。
来源:《甘草子》
热度:0 作者: 柳永
秋尽:秋天结束,指深秋时节。叶翦红绡:翦,同“剪”。红绡,红色的丝绸。形容枫叶像被裁剪过的红色丝绸。砌菊遗金粉:砌,台阶。金粉,指菊花的花粉。台阶旁的秋菊洒下金黄的花粉。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称为雁字。边庭信:边疆的消息。露华:露水。翠幕:翠绿色的帷幕。中酒:醉酒。
来源:《甘草子》
热度:0 作者: 柳永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长期浪迹江湖。这首词可能是他在羁旅漂泊中,看到秋景而触发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借女子之口抒发自己的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词中描绘的秋景、边庭信等元素,都暗示了一种离情别绪和对远方的牵挂。
来源:《甘草子》
热度:0 作者: 柳永
这首词以景起笔,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凄凉景象。“叶翦红绡,砌菊遗金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枫叶的艳丽和菊花的凋零,营造出一种繁华落尽的氛围。“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大雁带来边庭的消息,增添了一份惆怅和期待。下阕则着重刻画人物的情感,“飘散露华清风紧,动翠幕,晓寒犹嫩”,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寒冷和孤...
来源:《甘草子》
热度:0 作者: 柳永
1.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2. “雁”在古代诗词中常常是传递书信、寄托思念的象征。3.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词有词牌,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和曲调。《甘草子》就是一个词牌名。
来源:《甘草子》
热度:0 作者: 柳永
这首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从内容上看,它描绘了一幅深秋的画面,既有自然景色的描写,又有人物情感的抒发。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烘托了氛围,也为人物情感的表达做了铺垫。从艺术手法上看,柳永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如“叶翦红绡”将枫叶比作裁剪过的丝绸,形象地写出了枫叶的形态;“雁字”象征着远方的消息,引发...
来源:《秋夕贫居述怀》
热度:0 作者: 孟郊
卧在寒冷的床上难以进入遥远的梦乡,聆听秋声更增添了离别的辛酸之情。高枝与低枝在风中摇曳,千片万片叶子发出声响。浅井里的水不够饮用,贫瘠的田地常常荒废无法耕种。如今结交的朋友不像古代那样真诚,贫穷者说的话大家都轻视。
来源:《秋夕贫居述怀》
热度:0 作者: 孟郊
秋夕:秋天的夜晚。贫居:贫穷的居所。述怀:抒发情怀。别情:离别的情感。废耕:荒废耕种。古交:古代那种真诚的交往。
来源:《秋夕贫居述怀》
热度:0 作者: 孟郊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仕途不顺。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生活贫困的时期,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他独居寒舍,面对萧瑟秋景,感慨自身的境遇,从而写下此诗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来源:《秋夕贫居述怀》
热度:0 作者: 孟郊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寒冷、风声叶声、生活的贫困以及世态的炎凉,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贫居的凄凉处境和内心的痛苦。前两句“卧冷无远梦,听秋酸别情”,以“卧冷”营造出寒冷孤寂的氛围,“无远梦”暗示内心的烦闷无法在梦中得到解脱,“听秋酸别情”则点明秋声触动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中间两句“高枝低枝风,千叶万叶声”,通...
来源:《秋夕贫居述怀》
热度:0 作者: 孟郊
孟郊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这首诗体现了孟郊诗歌的典型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同时,诗中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如秋夜的寒冷、风声叶声等,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动人。
来源:《秋夕贫居述怀》
热度:0 作者: 孟郊
这首诗是孟郊个人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到诗人在贫困生活中的挣扎和无奈,以及对世态的深刻洞察。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先从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入手,然后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同时,了解孟郊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内涵。例如,诗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仅是对自...
来源:《秣陵怀古》
热度:0 作者: 纳兰性德
山色与江声一同透着寂寥,十三陵的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中原王朝的兴衰如同偏安江左的六朝,芳草又何必埋怨六朝的兴亡呢。
来源:《秣陵怀古》
热度:0 作者: 纳兰性德
秣陵:今江苏南京。十三陵:明代皇帝的陵墓群,在北京昌平区天寿山。这里借指明朝的灭亡。江左: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这里指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偏安江南。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相继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来源:《秣陵怀古》
热度:0 作者: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生活在清朝初期,当时清朝统治已逐渐稳固,但前朝的兴衰变迁仍为文人所关注。纳兰性德可能在游览南京时,面对历史遗迹,有感于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沧桑,从而创作了这首《秣陵怀古》。
来源:《秣陵怀古》
热度:0 作者: 纳兰性德
首句“山色江声共寂寥”描绘出一幅寂寥的画面,山色与江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氛围。“十三陵树晚萧萧”则通过描写十三陵的树木在晚风中的萧萧声,暗示了明朝的灭亡,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后两句“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诗人将中原王朝的兴衰与六朝的偏安相类比,认为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就像芳...
来源:《秣陵怀古》
热度:0 作者: 纳兰性德
1. 秣陵是南京的古称,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2.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3. 江左即江东,是地理名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江南地区。4. 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书法、绘画、诗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