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来源:《桃源行》
热度:0 作者: 王维
1. 《桃源行》是王维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的一首七言古诗。2.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3. 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形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
来源:《桃源行》
热度:0 作者: 王维
这首《桃源行》是王维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创作的。王维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的美景和桃源人的生活。从内容上看,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近入千家散花竹”,描绘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展现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从“樵客初传汉姓名”到“世中遥望空云山”,描写了桃源人的...
来源:《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热度:0 作者: 苏辙
有谁会怜惜被贬谪到远方的东坡老兄,只能独自欣赏南海的上元灯火。老友隐居在山麓之中,闲坐消磨时光,连坐榻的棱角都快磨平了。人生处在天命的运转里,兴盛与衰败交替循环。时而如灶下柴薪燃烧般炽热,时而似瓶中水冻结成冰般寒冷。好在有不变的地方,就像刚刚入定的僧人一样寂静。建成也是个险要的城邑,上元节的灯火高低...
来源:《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热度:0 作者: 苏辙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东坡老:指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南海:这里指苏轼当时被贬的岭南地区。燕坐:安坐;闲坐。爨(cuàn):烧火做饭。头陀:佛教僧侣。鬅鬙(péng sēng):头发蓬松杂乱的样子。谷为陵:出自《诗经·小雅·...
来源:《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热度:0 作者: 苏辙
这首诗是苏辙对苏轼《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的和诗。当时苏轼、苏辙兄弟二人都被贬谪到南方。苏轼被贬至岭南,苏辙被贬到雷州。上元节时,苏轼作诗寄给苏辙,苏辙便依韵和诗作答。在这首诗里,苏辙抒发了对兄长的牵挂,同时也表达了自身面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来源:《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热度:0 作者: 苏辙
诗的开篇“谁怜东坡老,独看南海灯”,直接表达出对兄长被贬远方、独自过节的怜惜。接着“故人隐山麓,燕坐销床棱”描绘出自己隐居的状态。“人生天运中,往返成废兴”则是对人生起伏的感慨,以“炎起爨下薪,冻合瓶中冰”形象地比喻人生的顺逆。“赖有不变处,寂如方定僧”体现出苏辙在困境中寻求内心的平静。诗中对建成上...
来源:《次韵子瞻上元见寄》
热度:0 作者: 苏辙
1. 次韵是古代诗歌唱和的一种方式,要求和诗者依照原诗的韵脚及次序来作诗,更能体现唱和者的才学和技巧。2. 上元节在古代是重要的节日,有张灯结彩、赏灯等习俗,很多诗人会借上元节表达情感或描绘节日景象。3. 苏轼和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诗歌唱和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
来源:《正月崇让宅》
热度:0 作者: 李商隐
重重门户紧锁,地上长满了绿苔,我在回廊深阁中独自徘徊。早知道要起风,月亮周围已经有了光晕,夜露寒冷,花朵还未开放。蝙蝠擦着帘旌飞过,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老鼠翻动窗上的丝网,让我小小的惊猜。背着灯光,我独自对着余香低语,不知不觉还唱起了《起夜来》。
来源:《正月崇让宅》
热度:0 作者: 李商隐
崇让宅:是诗人的岳父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密锁重关:指门户紧闭。绿苔:青苔,暗示宅第久无人居。廊深阁迥:回廊深远,楼阁高远。月含晕:月亮周围有光晕,古人认为这是起风的征兆。帘旌:帘子。窗网:窗户上的蜘蛛网。馀香:残留的香气,可能指亡妻所用的香料。《起夜来》:乐府杂曲歌名,多写男女离别之愁。
来源:《正月崇让宅》
热度:0 作者: 李商隐
此诗是李商隐在妻子王氏去世后重游其岳父王茂元在洛阳的宅邸崇让宅时所作。诗人面对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悼亡之作,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来源:《正月崇让宅》
热度:0 作者: 李商隐
这首诗通过描写崇让宅的荒凉冷落之景,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孤独寂寞之情。首联描绘了宅门紧闭、青苔满布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诗人在回廊深阁中徘徊,更增添了孤独之感。颔联通过“先知”“尚自”等词,暗示了诗人的敏锐和无奈,风起月晕、露寒花未开的景象,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也象征着诗人的...
来源:《正月崇让宅》
热度:0 作者: 李商隐
1.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其诗多以爱情、身世、政治为题材,风格绮丽绵邈、隐晦曲折。2. 古诗中常以景衬情,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如本诗中通过描写崇让宅的荒凉之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亡妻的思念。3. 乐府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起夜来》是乐府杂曲歌名,多写男女离...
来源:《正月崇让宅》
热度:0 作者: 李商隐
这首《正月崇让宅》是李商隐悼亡诗中的佳作。从整体来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崇让宅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和细节刻画,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凄凉、哀伤的氛围。在景物描写方面,诗人运用了多种手法。如首联的“密锁重关掩绿苔”,一个“掩”字,将宅门紧闭、青苔滋生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暗示了宅第的久无人居和...
来源:《水调歌头》
热度:0 作者: 程珌
天地本是无边无际,可南北究竟是谁将它分开的呢?站在楼前极目多景,对中原沦陷的憾恨难以诉说。那景色就像万里长江,忽然出现孤山两点,好似点破了水晶盆。真想借雷霆之力,把这两座山驱赶到昆仑去。遥望淮阴,当年的驻兵和冶铁之处,如今依然存在。看来天意如此,只是缺少像祖逖和刘琨那样的英雄。我多次抚摸着当时的顽石...
来源:《水调歌头》
热度:0 作者: 程珌
甘露寺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为登览胜地。中原一恨:指中原沦陷于金人之手的憾恨。孤山两点:指金、宋对峙的局面。鞭霆力:指雷霆般的力量。淮阴:古地名,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士雅:祖逖,字士雅,东晋名将,曾率部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刘琨:东晋将领、诗人,与祖逖同为司州主簿时,两人感情深厚,共...
来源:《水调歌头》
热度:0 作者: 程珌
这首词是程珌登上甘露寺多景楼,遥望淮河时有感而发所作。当时南宋与北方政权对峙,中原地区沦陷,作者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来源:《水调歌头》
热度:0 作者: 程珌
上阕开篇以“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的疑问,表达了对南北分裂局面的不满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则直接抒发了对中原沦陷的沉痛之情。“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长江比作水晶盆,孤山两点象征着金、宋对峙的局面,形象地描绘出山河破碎的景象。“为借鞭霆力...
来源:《水调歌头》
热度:0 作者: 程珌
1. 程珌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2.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3. 祖逖和刘琨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们的“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4.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才智超群,...
来源:《水调歌头》
热度:0 作者: 程珌
这首词情感深沉,意境开阔,作者通过对眼前景色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词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贤才的期盼,希望能有像祖逖、刘琨、诸葛亮那样的英雄人物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整首词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的...
来源:《永遇乐》
热度:0 作者: 苏轼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像水一样清凉,夜景清幽无限。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儿晶莹流转,这一切的美好,可惜却无人看见。三更鼓声很有节奏,一片树叶掉落地上声音铿然,我从黯黯的梦境中陡然惊断。夜色茫茫,再也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行遍。我这漂泊天涯的疲倦游子,已经望断了山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