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来源:《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辽阔的天空中,淡淡的云朵飘浮着,一只孤鸟渐渐消失在天际。古往今来,多少兴亡盛衰都在这乐游原中消逝。看看汉朝曾经建立了多么伟大的功业,可如今五陵之上连树木都没有,只有秋风在萧瑟地吹着。
来源:《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远的样子。销沉:消逝、消失。汉家:指汉朝。五陵:汉朝皇帝的五个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附近,是当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
来源:《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诗人登上乐游原,面对广阔的天地和历史的遗迹,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乐游原地势高敞,是当时人们登高望远、游赏抒怀的好去处,在这里诗人更容易触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来源:《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开篇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寂寥的画面。辽阔的长空,淡淡的云朵,一只孤鸟渐渐消失在视野中,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孤独的氛围。“万古销沉”则将时间的跨度拉长,从古至今,多少朝代的兴衰、多少英雄的功业都在这乐游原中消逝,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沧桑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
来源:《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每句七个字,共四句。2.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将汉朝的辉煌与五陵的荒凉进行对比)、借古讽今(借汉朝的兴衰来讽喻唐王朝的现实)等修辞手法。3. 杜牧诗歌风格: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其诗风俊爽清丽,意境深远,常常蕴含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4. ...
来源:《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登乐游原》。这首诗是诗人登上乐游原后有感而发写下的。诗的第一句“长空澹澹孤鸟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很美的画面,但是又有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辽阔的天空中,一只孤鸟慢慢消失了,就好像历史中的许多事物也在渐渐消逝。“万古销沉向此中”,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多少的事情都在这乐游原...
来源:《过勤政楼》
热度:0 作者: 杜牧
千秋佳节这个名称空自留存,那承露丝囊也早已不见于世。只有紫色的苔藓最称心意,年年趁着雨水蔓延到那金色的门环上。
来源:《过勤政楼》
热度:0 作者: 杜牧
千秋佳节: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丞相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天下宴乐,休假三日。承露丝囊:每年千秋节,玄宗赐群臣承露丝囊。紫苔: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金铺:用金做的门环底座,这里指宫门。
来源:《过勤政楼》
热度:0 作者: 杜牧
勤政楼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唐玄宗曾在此楼庆祝自己的生日“千秋节”。然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杜牧经过勤政楼,目睹它的荒凉破败,感慨于世事变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来源:《过勤政楼》
热度:0 作者: 杜牧
诗的前两句“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名空在”点明千秋佳节徒有虚名,“世已无”则强调承露丝囊这样的节日物品也不复存在,通过对昔日节日的回忆与如今的现实对比,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氛围。后两句“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运用拟人的手法,说只有紫苔“称意”,年年借着雨水爬上金铺,以紫...
来源:《过勤政楼》
热度:0 作者: 杜牧
1. 杜牧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歌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俊爽清丽,多有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2. “千秋节”是唐玄宗时期设立的节日,反映了当时的宫廷文化和社会风俗。3. 诗中运用的对比和拟人手法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差异,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拟人则能...
来源:《过勤政楼》
热度:0 作者: 杜牧
杜牧这首《过勤政楼》,是他路过勤政楼时有感而发之作。诗人先从千秋佳节和承露丝囊入手,回忆起曾经的热闹与繁华,而如今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只剩下一个空名和消失的物品,这是一种时间上的今昔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和世事的沧桑。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紫苔,紫苔本是一种自然景物,但在诗人笔下,它仿佛有了生命和...
来源:《润州二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在向吴亭东,千里大地弥漫着秋色,我曾在这里放歌,度过往昔的游历时光。青苔满布的古寺中已不见车马的踪迹,绿水悠悠的桥边却有众多的酒楼。大体上南朝人都很旷达,可惜东晋时期最为风流。明月高悬,我更加想念桓伊,仿佛能听到他吹奏出《出塞》曲中的哀愁。
来源:《润州二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向吴亭: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当时的一处名胜。青苔寺:长满青苔的寺庙,可能是润州当地的古寺。旷达:心胸开阔,不拘小节。这里指南朝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东晋最风流:东晋时期,社会文化繁荣,文人雅士辈出,有许多潇洒、不拘礼法的风流人物和事迹。桓伊:东晋时期的将领,善吹笛,曾为晋孝武帝吹奏《梅花三...
来源:《润州二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唐王朝已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他曾游历润州,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南朝和东晋的兴衰往事。诗人重游此地,面对眼前的古迹和历史的变迁,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润州二首》,此为其中之一,借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抒发自己对现实的忧虑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来源:《润州二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开篇点明地点和时间,描绘出一幅辽阔的秋日图景。诗人回忆起昔年在此放歌游历的情景,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怀旧的基调。“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通过今昔对比,古寺中青苔遍布,不见昔日车马的热闹,而桥边却多了许多酒楼,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大抵南朝皆旷达,...
来源:《润州二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格律较为严格。2.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如古寺的冷清与酒楼的热闹)、用典(如桓伊吹笛的典故)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3. 杜牧诗歌风格: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见长,诗风俊爽清丽,情感深沉,常常蕴含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
来源:《润州二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润州二首》中的这一首。这首诗是杜牧重游润州时写下的,他看到这里的古迹和变化,心中有很多感慨。诗的开头“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秋天的场景中,而且诗人还回忆起以前在这里游玩的快乐时光。这让我们感受到时间过得很快,很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青...
来源:《赠渔父》
热度:0 作者: 杜牧
在芦花丛生的深泽之处,静静地垂着钓丝,在月色的夜晚和烟雾的早晨,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几十年。渔父自己说在孤舟上、寒水畔,从来没有遇到过像屈原那样独醒的人。
来源:《赠渔父》
热度:0 作者: 杜牧
垂纶:垂钓。纶,钓鱼用的丝线。月夕烟朝:指月夜和雾霭笼罩的早晨,代指岁月。独醒人:出自《楚辞·渔父》中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里指像屈原那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