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来源:《李花赠张十一署》
热度:0 作者: 韩愈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古诗,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便于诗人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2.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如“风揉雨练雪羞比”将李花比作雪)、夸张(如“白花倒烛天夜明”)、对比(如往昔的欢乐与如今的流落)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 韩愈诗歌风格: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
来源:《李花赠张十一署》
热度:0 作者: 韩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李花赠张十一署》。这首诗是韩愈被贬到江陵时写的,他看到江陵城西的李花,心中有很多感慨,就把这些感受写下来送给好友张署。诗的前面部分,韩愈用了很多精彩的描写来展现李花的美。“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他把李花经过风雨洗礼后的洁白比作雪,还说雪都比不上李花,而且那密...
来源:《题木居士二首》
热度:0 作者: 韩愈
这棵树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风吹雨打、烈火焚烧,树根像头脸,树干像身躯。偶然被人称作“木居士”,便引来了无数向它求福的人。
来源:《题木居士二首》
热度:0 作者: 韩愈
火透波穿:指树木经历了火烧和水浸,象征着岁月的磨砺。不计春:表示经过了很长时间,无法计算有多少个年头。木居士:指被当作神来供奉的树木。
来源:《题木居士二首》
热度:0 作者: 韩愈
此诗创作于唐贞元年间,当时社会上迷信之风盛行,人们常常将一些自然物当作神灵来供奉祈求福祉。韩愈是一位坚定的儒家学者,他反对迷信,崇尚理性和科学。可能是他在看到人们向“木居士”求福的现象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以讽刺这种盲目迷信的行为。
来源:《题木居士二首》
热度:0 作者: 韩愈
首句“火透波穿不计春”描绘出树木历经沧桑的状态,强调其岁月的漫长和磨难的艰辛。“根如头面干如身”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外形,为后面被称作“木居士”做铺垫。后两句“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是全诗的关键,通过“偶然”与“无穷”的对比,讽刺了那些盲目迷信、不辨是非的人。仅仅因为给树木安了一个“木居士”...
来源:《题木居士二首》
热度:0 作者: 韩愈
1.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的形式主义,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载道。2. 在古代,迷信现象较为普遍,人们常常将一些自然物或人造物神化,希望通过祭祀、祈求等方式获得神灵的庇佑。这种迷信行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有限。3. 诗歌中常...
来源:《题木居士二首》
热度:0 作者: 韩愈
韩愈的《题木居士二首》围绕一棵被当作“木居士”的树木展开,对社会上的迷信风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诗的前两句先描绘了树木的经历和外形,让读者感受到它原本只是一棵普通的历经沧桑的树。然而,当它被赋予“木居士”这个称号后,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偶然题作”表明这只是一个随意的行为,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但却...
来源:《湘中》
热度:0 作者: 韩愈
猿猴悲啼,鱼儿腾跃,江水翻涌着波浪,这里自古相传就是汨罗江。我准备了满盘的蘋藻,却无处可以祭奠英灵,只能空自听闻渔父叩弦高歌。
来源:《湘中》
热度:0 作者: 韩愈
猿愁:猿猴悲啼,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汨罗:汨罗江,在湖南东北部,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投此江而死。蘋藻:两种水草,古人常用来祭祀。奠:祭奠。渔父:捕鱼的老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常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形象。扣弦歌:叩击船弦唱歌。
来源:《湘中》
热度:0 作者: 韩愈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当时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任途中,他经过汨罗江,想到了战国时期在此投江自尽的爱国诗人屈原,联想到自己因忠言直谏而被贬的遭遇,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湘中》。
来源:《湘中》
热度:0 作者: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开篇描绘了一幅凄凉、动荡的画面。猿猴的悲啼,鱼儿的腾跃,江水的翻波,都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而“自古流传是汨罗”,则点明了此地的历史背景,让人联想到屈原的悲剧命运。“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诗人准备了满盘的蘋藻,想要祭奠屈原的英灵,却无处可奠,这表现出...
来源:《湘中》
热度:0 作者: 韩愈
1. 文学体裁: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2. 修辞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如通过猿愁、鱼踊、水翻波等景象抒发情感)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3. 韩愈诗歌风格:韩愈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奇崛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这首诗则体现了他诗歌中情感深沉、意境悲凉的一...
来源:《湘中》
热度:0 作者: 韩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湘中》。这首诗是韩愈被贬潮州途中,经过汨罗江时写的。汨罗江是屈原投江的地方,韩愈看到这里的景象,想起了屈原的遭遇,也想到了自己因为忠言直谏而被贬,心里有很多感触。诗的第一句“猿愁鱼踊水翻波”,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很凄凉的场景。猿猴在悲啼,鱼儿在水里乱跳,江水也翻着波浪,这其...
来源:《回乡偶书》
热度:0 作者: 贺知章
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乡音虽然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来源:《回乡偶书》
热度:0 作者: 贺知章
少小:年少,年幼。老大:年纪大了。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鬓毛衰:指鬓角的头发稀疏变白。衰,疏落,衰败。
来源:《回乡偶书》
热度:0 作者: 贺知章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回乡偶书》共两首,此为第一首。
来源:《回乡偶书》
热度:0 作者: 贺知章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以简洁而平淡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少小”与“老大”形成鲜明对比,感叹时光匆匆,人生易逝。“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未改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深深眷恋,而鬓毛已衰则突出了岁月的无情。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儿童的角度来写,充满了生活情趣。...
来源:《回乡偶书》
热度:0 作者: 贺知章
1.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2.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少小”与“老大”、“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 诗歌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来表现情感,如“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生动...
来源:《回乡偶书》
热度:0 作者: 贺知章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充满了人生感慨和乡情的佳作。诗的开篇就点明了时间跨度,“少小”离家到“老大”才回,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漫长和人生的起伏。乡音未改,是诗人对家乡情感的坚守,而鬓毛的变化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后两句中,儿童的“不相识”和“笑问”,看似轻松的场景,却让诗人心中五味杂陈。这不仅是因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