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在这期间我所真正结交到的挚友唯有元君你,由此我才深深体会到要结交一位真正的知己是多么的艰难。
难道山上没有小树苗吗?但那细小的树苗无法经受住寒冬的考验。
难道交通要道旁没有水吗?可那近在咫尺的水却总是波澜起伏。
而你却与这些截然不同,你我长久以来的情谊坚定,你始终坚守着我们的誓言,从不违背。
你的为人就如同那没有波澜的古老井水般平静淡泊,又好似那有气节的秋天的竹竿般正直有操守。
自从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三个美好的年华。
我们曾在鲜花盛开的时节骑马同游,也曾在雪花纷飞的日子里举杯畅饮,尽情欢笑。
我们在简陋的居所相逢迎接,甚至都顾不上穿戴整齐那正式的衣带和帽子。
春天里,在温暖的阳光高高升起时我们还在安睡;秋夜里,我们一起欣赏那夜深时的明月。
我们之间的情谊,不是因为一同考中科举,也不是因为在同一个官署任职。
我们彼此契合的地方在于内心深处,我们的心意和想法没有丝毫的差异。
《赠元稹》是一首深情厚谊的赠友诗,生动地展现了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
诗歌开篇“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直接点明自己在长安为官的经历以及对元稹的珍视,通过“乃知定交难”突出了元稹在他心中的独特地位,引出下文对友情的进一步阐述。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山上脆弱的小树苗和要津处易起波澜的水,来比喻那些不可靠、不能共患难的人,与元稹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凸显出元稹的难能可贵。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诗人用“无波古井水”赞美元稹内心的平静淡泊,用“有节秋竹竿”赞扬他的正直有操守,高度评价了元稹的品格。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等句,具体描绘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场景,从花下骑马同游的悠闲,到雪中举杯畅饮的欢乐,还有在简陋居所不拘小节的相处,以及春秋时节不同的美好时光,展现了他们友谊的丰富多彩和亲密无间。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点明了他们友谊的本质,不是基于外在的科举同第或同署为官的关系,而是源于内心的契合,思想的一致,使这种友谊显得更加纯粹和高尚。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如对比、比喻、叙事等,将诗人与元稹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真正友谊的追求和珍惜。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