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云居寺孤桐》是一首借物喻人的佳作。开篇“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梧桐树的外在形态,将其比作青玉,突出其挺拔、温润的质感,“千叶绿云委”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繁茂,“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则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高大以及向上生长的志向,为后文的托物言志做了铺垫。
接着,“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通过山僧的讲述,交代了梧桐树的来历,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性。“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强调了梧桐树从萌芽到高大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一种积累和坚持的精神。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梧桐树的外形特点,没有旁逸斜出的附枝,更重要的是借 “中心有通理” 来象征人的内心通达、正直。
最后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诗人直接点明主旨,将孤桐的品质上升到立身处世的高度,告诫人们要像这棵孤桐一样,保持独立、正直的品格,不随波逐流,不依附权贵。整首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将自然之物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富有深意的特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