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忆江南》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2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拼音版
jiāng nán
[ [ táng cháo ] ] bái
jiāng nán hǎo fēng jǐng jiù céng ān       
chū jiāng huā hóng shèng huǒ chūn lái jiāng shuǐ 绿 lán       
néng jiāng nán
忆江南古诗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还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古诗注解
  •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 :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忆江南古诗赏析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既点明题旨,又总领全篇,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风景旧曾谙”,说明诗人对江南的美景早已熟悉,为下文具体描写江南景色做了铺垫。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是对江南春天景色的具体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描绘了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江边的花朵比火还要红的艳丽景象;“春来江水绿如蓝”,则写出了春天到来后,江水绿得比蓝草还要绿的清澈景象。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春天色彩绚丽的美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以反问的形式作结,强调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强烈,余味悠长。

忆江南知识点

1. 体裁: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2. 修辞手法:比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分别将江花比作火,将江水比作蓝草;反问,“能不忆江南?”增强语气,强调对江南的思念。

3. 意象:江花、江水,展现江南春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特点。

4.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美景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忆江南讲解

《忆江南》是白居易的经典词作。开篇“江南好”,简洁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江南的总体印象,那是一种充满喜爱与赞美的情感。“风景旧曾谙”则表明诗人并非泛泛而谈,他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记忆,为后文的具体描绘埋下伏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千古名句。诗人抓住江南春天最典型的景物——江花和江水进行描写。“红胜火”“绿如蓝”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江南春天色彩的明艳和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阳光的照耀下,江边的花朵鲜艳夺目,江水碧波荡漾,这两句诗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让读者如临其境。

结尾“能不忆江南?”以反问句结束全词,把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眷恋。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春天的魅力,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佳作。

作者白居易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相关作品

柘枝词

柳暗长廊合,花深小院开。

苍头铺锦褥,皓腕捧银杯。

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

将军拄□杖,看按柘枝来。

赠元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云居寺孤桐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