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还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既点明题旨,又总领全篇,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风景旧曾谙”,说明诗人对江南的美景早已熟悉,为下文具体描写江南景色做了铺垫。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是对江南春天景色的具体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描绘了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江边的花朵比火还要红的艳丽景象;“春来江水绿如蓝”,则写出了春天到来后,江水绿得比蓝草还要绿的清澈景象。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春天色彩绚丽的美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以反问的形式作结,强调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强烈,余味悠长。
1. 体裁: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2. 修辞手法:比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分别将江花比作火,将江水比作蓝草;反问,“能不忆江南?”增强语气,强调对江南的思念。
3. 意象:江花、江水,展现江南春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特点。
4.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天美景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忆江南》是白居易的经典词作。开篇“江南好”,简洁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江南的总体印象,那是一种充满喜爱与赞美的情感。“风景旧曾谙”则表明诗人并非泛泛而谈,他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记忆,为后文的具体描绘埋下伏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千古名句。诗人抓住江南春天最典型的景物——江花和江水进行描写。“红胜火”“绿如蓝”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江南春天色彩的明艳和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阳光的照耀下,江边的花朵鲜艳夺目,江水碧波荡漾,这两句诗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让读者如临其境。
结尾“能不忆江南?”以反问句结束全词,把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眷恋。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春天的魅力,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佳作。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