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别杨柳枝,梦得继和有「春尽絮飞」之句。
又复戏答。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
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前有别杨柳枝,梦得继和有「春尽絮飞」之句。
又复戏答。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
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柳树衰老,春已深,夕阳西下,任由那柳絮飘向别人家去吧。谁还能再像孩童一样嬉戏,追逐着春风去捉柳花呢。
从诗的小序可知,此前白居易写过关于杨柳枝的诗,刘禹锡(字梦得)和诗中有“春尽絮飞”之句,白居易便再次以戏谑的口吻作答写下此诗。当时或许是暮春时节,看到柳树飘絮之景,触动诗人情思,遂成此作。
“柳老春深日又斜”描绘出一幅暮春晚景图,柳树衰老,春光将逝,夕阳西下,营造出一种伤感、落寞的氛围。“任他飞向别人家”,诗人对飘飞的柳絮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看似豁达,实则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无奈。
“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诗人发出感慨,反问谁还能像孩童一样天真无邪地追逐春风、捕捉柳花。这一句将暮年的诗人与活泼的孩童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青春不再、童真难寻的喟叹。整首诗情感细腻,借景抒情,韵味悠长。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古体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
2. 修辞手法: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谁能更学孩童戏”增强了语气,突出了诗人的感慨。
3. 诗歌意象:诗中“柳老”“春深”“日斜”“柳花”等意象,共同营造出暮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 文化常识:了解古代诗人之间唱和的文化现象,以及暮春在诗词中常象征着时光流逝、美好易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杨柳枝》。诗的第一句“柳老春深日又斜”,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暮春的傍晚。柳树老了,春天快要过去了,太阳也渐渐西沉。这样的景象是不是让我们感觉有一点忧伤呢?
“任他飞向别人家”,这里的“他”指的是柳絮。诗人说任由柳絮飘向别人家,好像对这些柳絮毫不在意。但其实啊,诗人心里是有些无奈的,就像他对渐渐流逝的时光一样,没有办法挽留。
最后一句“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同学们想一想,小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在春天里追逐着柳絮玩耍呢?可是现在,诗人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那种童真和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了。这就是诗人对自己不再年轻、童真不再的感慨。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学到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以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让我们的文章更有感染力。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