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那荒废的高台周围长满了荆棘和枸杞,草木茂密得没有可走的路。相传这里是古人留下的遗迹,是阮公放声长啸的地方。直到如今清风依旧吹拂而来,时时吹动着树林。逝去的人都已经远去了,我攀登高台想象着当年的遗趣。静静地置身在这荒榛之间,过了很久似乎有所领悟。阮公的灵光并未熄灭,千百年来人们都知道对他的仰慕。
包融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文化繁荣,文人雅士多有游历、凭吊古迹的风尚。作者可能在游览中来到了传说中阮籍长啸的高台,有感于阮籍的才情与精神,触景生情,从而创作了这首诗。阮籍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常以饮酒、长啸等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包融或许从阮籍的事迹中找到了共鸣,借诗来表达对阮籍的追思与敬仰。
这首诗以荒台开篇,描绘了一幅荒芜、寂静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古朴、悠远的基调。“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接着点明这里是阮公长啸处,引发读者的联想。“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清风与林树的动态描写,既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又暗示了阮籍的精神如同清风一般,虽历经千年仍吹拂不息。“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诗人攀登高台,遥想古人的情趣,表现出对阮籍的追慕之情。“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诗人在荒榛间静思,似乎有所领悟,这种领悟可能是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最后“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直接表达了对阮籍精神的赞美与敬仰,认为他的精神光芒千年不灭,值得后人永远仰慕。整首诗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将对古人的追思与对历史的感慨融为一体。
1. 阮籍: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多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2. 长啸:是古人的一种抒情方式,通过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常见于文人雅士之间。
3. 凭吊古迹: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常常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的追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包融的《阮公啸台》。首先,大家要注意诗中对环境的描写,像“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这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荒芜的场景,更是在为我们营造一种历史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当我们读到“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时,要联想到阮籍这个人物,他是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他常常通过长啸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不平。接下来,“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这句诗很有画面感,清风和林树的动态描写,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片古老的树林在风中摇曳,也让我们感受到阮籍的精神就像这清风一样,一直流传至今。再看“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诗人攀登高台,想象着古人当年的情趣,这是一种对古人的追慕和向往。而“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诗人在荒榛间静静地思考,最后有所领悟,这种领悟可能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也可能是对历史的反思。最后一句“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阮籍精神的赞美和敬仰,告诉我们阮籍的精神是永恒的,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和敬仰。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首诗,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他们对历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