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阮公啸台》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包融浏览量:131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阮公啸台》拼音版
ruǎn gōng xiào tái
[ [ táng cháo ] ] bāo róng
huāng tái sēn jīng , , méng lóng shàng       
chuán shì rén , , ruǎn gōng zhǎng xiào chù       
zhì jīn qīng fēng lái , , shí shí dòng lín shù       
shì zhě gòng yuǎn , , shēng pān xiǎng       
jìng rán huāng zhēn jiān , , jiǔ zhī ruò yǒu       
líng guāng wèi xiē miè , , qiān zǎi zhī yǎng
阮公啸台古诗译文

那荒废的高台周围长满了荆棘和枸杞,草木茂密得没有可走的路。相传这里是古人留下的遗迹,是阮公放声长啸的地方。直到如今清风依旧吹拂而来,时时吹动着树林。逝去的人都已经远去了,我攀登高台想象着当年的遗趣。静静地置身在这荒榛之间,过了很久似乎有所领悟。阮公的灵光并未熄灭,千百年来人们都知道对他的仰慕。

阮公啸台古诗注解
  • 荒台:荒废的高台。
  • 森荆杞:长满了荆棘和枸杞。森,形容草木茂密。
  • 蒙笼:草木茂盛的样子。
  • 阮公:指阮籍,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
  • 长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抒发感情。
  • 逝者:指阮籍等逝去的人。
  • 升攀:攀登。
  • 遗趣:指阮籍当年长啸时的情趣。
  • 荒榛:荒芜的丛林。
  • 灵光:指阮籍的精神、风采。
阮公啸台创作背景

包融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文化繁荣,文人雅士多有游历、凭吊古迹的风尚。作者可能在游览中来到了传说中阮籍长啸的高台,有感于阮籍的才情与精神,触景生情,从而创作了这首诗。阮籍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常以饮酒、长啸等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包融或许从阮籍的事迹中找到了共鸣,借诗来表达对阮籍的追思与敬仰。

阮公啸台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荒台开篇,描绘了一幅荒芜、寂静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古朴、悠远的基调。“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接着点明这里是阮公长啸处,引发读者的联想。“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清风与林树的动态描写,既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又暗示了阮籍的精神如同清风一般,虽历经千年仍吹拂不息。“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诗人攀登高台,遥想古人的情趣,表现出对阮籍的追慕之情。“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诗人在荒榛间静思,似乎有所领悟,这种领悟可能是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最后“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直接表达了对阮籍精神的赞美与敬仰,认为他的精神光芒千年不灭,值得后人永远仰慕。整首诗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将对古人的追思与对历史的感慨融为一体。

阮公啸台知识点

1. 阮籍: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多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2. 长啸:是古人的一种抒情方式,通过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常见于文人雅士之间。

3. 凭吊古迹: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常常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的追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阮公啸台讲解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包融的《阮公啸台》。首先,大家要注意诗中对环境的描写,像“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这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荒芜的场景,更是在为我们营造一种历史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当我们读到“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时,要联想到阮籍这个人物,他是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他常常通过长啸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不平。接下来,“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这句诗很有画面感,清风和林树的动态描写,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片古老的树林在风中摇曳,也让我们感受到阮籍的精神就像这清风一样,一直流传至今。再看“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诗人攀登高台,想象着古人当年的情趣,这是一种对古人的追慕和向往。而“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诗人在荒榛间静静地思考,最后有所领悟,这种领悟可能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也可能是对历史的反思。最后一句“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阮籍精神的赞美和敬仰,告诉我们阮籍的精神是永恒的,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和敬仰。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首诗,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和他们对历史的思考。

作者包融介绍
包融(公元695-764),,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相关记载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贺知章传》)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门四士"。(《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融,延陵人。开元间仕历大理司直。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二包。有诗一卷行世。夫人之于学,苦心难;既苦心成业难,成业者获名不朽,兼父子兄弟间尤难。历观唐人父子如三包、六窦,张碧、张瀛,顾况、非熊,章孝标、章碣;公孙如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王羽),温庭筠、温宪;兄弟如皇甫冉、皇甫曾,李宣古、李宣远,姚系、姚伦等,皆联玉无瑕,清尘远播。芝兰继芳,重难改于父道;骚雅接响,庶不慊于祖风。四难之间,挥尘之际,亦可以为美谈矣。(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包融传》 )
包融相关作品

武陵桃源送人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送国子张主簿

湖岸缆初解,莺啼别离处。

遥见舟中人,时时一回顾。

坐悲芳岁晚,花落青轩树。

春梦随我心,悠扬逐君去。

阮公啸台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和崔会稽咏王兵曹厅前涌泉势

茂德来征应,流泉入咏歌。

含灵符上善,作字表中和。

有草恒垂露,无风欲偃波。

和陈校书省中玩雪

芸阁朝来雪,飘摇正满空。

褰开明月下,校理落花中。

色向怀铅白,光因翰简融。

能令草玄者,回思入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