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
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
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终南山上的积雪已经消融殆尽,春天又即将来临。远远地怜惜那终南山的翠绿山色,与这繁华喧嚣、充满世俗气息的红尘形成鲜明对比。宽阔的九条大道上,千辆马车、万匹骏马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然而,当人们回过头去看那终南山时,却没有一个人。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晚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官场也存在诸多问题。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长安城中,经过天门街时的所见所感。当时的长安作为都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们忙于世俗的事务。而终南山的宁静与翠绿,与这喧嚣的城市形成强烈反差。白居易借景抒情,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慨。具体的创作时间已难以精确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应是他在官场生涯中,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察和感悟。
《过天门街》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开篇“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描绘了终南山积雪消融、即将迎来春天的景象,诗人“遥怜”终南山的翠色,将其与红尘相对,暗示了自然的宁静美好与尘世的喧嚣繁杂形成鲜明对比。“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进一步描写了天门街的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们在世俗的道路上忙碌奔波,却没有人愿意回头欣赏那宁静美好的终南山。这种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热衷,以及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忽视。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全诗共四句。
2. **写作手法**: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终南山的宁静翠绿与天门街的繁华喧嚣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同时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3. **字词理解**:重点理解“终南”“欲春”“遥怜”“红尘”“九衢”等字词的含义,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 **诗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们沉迷世俗、忽视精神世界的批判。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过天门街》。先看诗的题目,“过天门街”告诉我们诗人经过了天门街这个地方。诗的第一句“雪尽终南又欲春”,说的是终南山上的雪都化了,春天马上就要来了。第二句“遥怜翠色对红尘”,诗人远远地喜爱终南山的翠绿颜色,这里把终南山的翠色和红尘(也就是繁华的城市)做了对比。为什么要对比呢?因为诗人觉得自然的景色很美好,而城市里太喧闹了。再看后面两句“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九条大道上全是车和马,非常热闹,但是当人们回头看终南山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这说明了什么呀?说明大家都忙着在城市里生活,都顾不上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了。白居易写这首诗,就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只知道追求物质的东西,也要关注一下自然和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理解诗里的对比手法,还有这些字词的意思,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想法啦。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