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过天门街》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82

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

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过天门街》拼音版
guò tiān mén jiē
[ [ táng cháo ] ] bái
xuě jìn zhōng nán yòu chūn , , yáo lián cuì duì hóng chén       
qiān chē wàn jiǔ shàng , , huí shǒu kàn shān rén
例句
青年一代只有通过生产实践的各种考验,才能~。
过天门街古诗译文

终南山上的积雪已经消融殆尽,春天又即将来临。远远地怜惜那终南山的翠绿山色,与这繁华喧嚣、充满世俗气息的红尘形成鲜明对比。宽阔的九条大道上,千辆马车、万匹骏马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然而,当人们回过头去看那终南山时,却没有一个人。

过天门街古诗注解
  • 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 欲春:即将迎来春天。
  • 遥怜:远远地怜惜、喜爱。
  • 翠色:指终南山的翠绿山色。
  • 红尘:指人世间,这里指繁华热闹、充满世俗气息的地方。
  • 九衢(qú):指纵横交错的大道,这里形容街道宽阔、交通繁忙。
过天门街创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晚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官场也存在诸多问题。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长安城中,经过天门街时的所见所感。当时的长安作为都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们忙于世俗的事务。而终南山的宁静与翠绿,与这喧嚣的城市形成强烈反差。白居易借景抒情,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慨。具体的创作时间已难以精确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应是他在官场生涯中,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察和感悟。

过天门街古诗赏析

《过天门街》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开篇“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描绘了终南山积雪消融、即将迎来春天的景象,诗人“遥怜”终南山的翠色,将其与红尘相对,暗示了自然的宁静美好与尘世的喧嚣繁杂形成鲜明对比。“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进一步描写了天门街的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们在世俗的道路上忙碌奔波,却没有人愿意回头欣赏那宁静美好的终南山。这种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物质追求的热衷,以及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忽视。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过天门街知识点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全诗共四句。

2. **写作手法**: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终南山的宁静翠绿与天门街的繁华喧嚣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同时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3. **字词理解**:重点理解“终南”“欲春”“遥怜”“红尘”“九衢”等字词的含义,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 **诗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们沉迷世俗、忽视精神世界的批判。

过天门街讲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过天门街》。先看诗的题目,“过天门街”告诉我们诗人经过了天门街这个地方。诗的第一句“雪尽终南又欲春”,说的是终南山上的雪都化了,春天马上就要来了。第二句“遥怜翠色对红尘”,诗人远远地喜爱终南山的翠绿颜色,这里把终南山的翠色和红尘(也就是繁华的城市)做了对比。为什么要对比呢?因为诗人觉得自然的景色很美好,而城市里太喧闹了。再看后面两句“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九条大道上全是车和马,非常热闹,但是当人们回头看终南山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这说明了什么呀?说明大家都忙着在城市里生活,都顾不上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了。白居易写这首诗,就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只知道追求物质的东西,也要关注一下自然和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理解诗里的对比手法,还有这些字词的意思,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想法啦。

作者白居易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相关作品

柘枝词

柳暗长廊合,花深小院开。

苍头铺锦褥,皓腕捧银杯。

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

将军拄□杖,看按柘枝来。

赠元稹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云居寺孤桐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

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

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

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