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画鹰》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浏览量:204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鹰》拼音版
huà yīng
[ [ táng cháo ] ]
liàn fēng shuāng , , cāng yīng huà zuò shū       
sǒng shēn jiǎo , , chóu       
tāo xuàn guāng kān zhāi , , xuān yíng shì       
dāng fán niǎo , , máo xuè píng
例句
~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诗论》诗)
画鹰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仿佛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只画中的苍鹰画得格外神异逼真。

它使劲地伸长脖颈,好像在想捕捉那狡猾的兔子;它斜着眼睛,如同发愁的胡人。

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的绳索明亮得可以解下来,悬挂在轩楹之上的它气势非凡,好像随时可以被呼唤出去搏击。

什么时候能够让它去搏击那些平凡的鸟雀,让鸟雀的毛血洒落在平旷的原野上呢?

画鹰注解
  1. 素练:白色绢绸,常用作画画的画布。
  2. :特殊,不同一般。
  3. 耸身:即“竦身”,收敛身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4. 狡兔:狡猾的兔子,泛指猎物。
  5. 侧目:斜着眼睛看。
  6.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当时中原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形容鹰的眼睛像胡人(一说像发愁的猴子),炯炯有神。
  7. 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8. 镟(xuàn):金属制的转轴,鹰绳另一端系在上面。
  9. :能够。
  10. :解下,取下。
  11. 轩楹(yíng):堂前的廊柱,这里指悬挂画的地方。
  12. 势可呼:意思是画中的鹰气势非凡,好像一呼唤它就会飞出来。
  13. 何当:何时将要。
  14. 凡鸟:普通的鸟,这里比喻平庸之辈。
  15. 平芜:草原,旷野。
画鹰创作背景
杜甫的这首《画鹰》创作于他困居长安时期。当时的杜甫,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生活窘迫。他在看到这幅画鹰之后,借对画中苍鹰的描绘,抒发了自己渴望摆脱困境、施展抱负、有所作为的心情。他渴望像苍鹰一样,搏击长空,扫除一切阻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画鹰赏析

《画鹰》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画中苍鹰的生动描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的开篇“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以“风霜起”三字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氛围,生动地表现出画中苍鹰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殊”字则点明了这只苍鹰画得与众不同,格外逼真。

接着“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诗人从细节入手,描绘苍鹰的姿态和神情。“耸身”“思狡兔”写出了苍鹰的蓄势待发,想要捕捉猎物的急切;“侧目似愁胡”则通过对眼神的刻画,将苍鹰的凶猛与机警展现得淋漓尽致。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这两句进一步描写画鹰的状态。“绦镟光堪摘”暗示着画鹰随时可以摆脱束缚,“轩楹势可呼”则突出了画鹰的气势,仿佛一呼即应,马上就能展翅高飞。

最后“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由画鹰联想到现实,借苍鹰搏击凡鸟的想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像苍鹰一样,去搏击那些平庸之辈,实现自己的抱负,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整首诗,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画鹰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巧妙地借物抒情,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杜甫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相关作品

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和贾舍人早朝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归雁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感慨,聊为《剑器行》。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