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捣衣》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浏览量:295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捣衣》拼音版
dǎo
[ [ táng cháo ] ]
zhī shù fǎn , , qiū zhì shì qīng zhēn       
jìn hán yuè , , kuàng jīng zhǎng bié xīn       
níng dǎo juàn , , sāi yuán shēn       
捣衣译文
也知道戍边的亲人不能返回,秋天到了就擦拭干净捣衣石。已经临近寒冷的月份,何况又经历了长久离别的伤心事。怎么会推辞捣衣的疲倦呢,只为把寒衣寄到遥远的边塞。
捣衣注解

戍:戍边,指亲人在边疆守卫。

拭:擦拭。

清砧:捣衣石。古代制衣需将衣料放在石上,用杵捣平捣软,称 “捣衣”。

苦寒月:寒冷的月份,这里指秋冬季节。

塞垣:边塞的城墙,这里代指边塞。

捣衣创作背景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或之后,当时大量男子被征去戍边,长期不能归家,家人对他们的思念和牵挂之情愈发浓烈,杜甫以捣衣这一典型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反映了戍边士卒家属的痛苦与思念。
捣衣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首句 “亦知戍不返”,直接点明妻子知道丈夫戍边难以归来,却依然在秋天为其捣衣,体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情和坚守。“秋至拭清砧”,描绘出妻子在秋天来临之际,认真擦拭捣衣石的细节,为下文捣衣做铺垫。“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进一步渲染了寒冷的氛围和长久离别的痛苦,强调了妻子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表明妻子不辞辛劳,只为能将寒衣寄到远方的丈夫手中,体现了她对丈夫的关怀和体贴。整首诗通过描写捣衣这一行为,将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牵挂、担忧等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者杜甫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相关作品

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和贾舍人早朝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归雁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感慨,聊为《剑器行》。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