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五溪一带更荒远,诗人对友人被贬远方的同情和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1. 体裁:七言绝句。
2. 修辞手法: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明月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感和动作。
3. 意象:杨花、子规、明月等,杨花、子规渲染凄凉氛围,明月寄托情思。
4.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关切,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的一首经典诗作。整首诗开篇就通过描写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听闻友人被贬时内心的沉重。
“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简单的几个字,却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友人被贬之地的偏远和艰苦,从而更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担忧。
而诗的后两句无疑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托付给了那高悬天际的明月,希望它能伴随着友人一同前往那遥远的夜郎西部。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新颖别致,而且极具感染力,让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那一颗真挚而又炽热的心。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深刻地感受到李白与王昌龄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李白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能领略到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他那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