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客抱白鹤,别余往太山。
初行若片雪,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太山。
初行若片雪,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这首诗开篇“鲁客抱白鹤,别余往太山”,短短十个字,便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送别画面。“鲁客”点明友人的籍贯,“抱白鹤”这一细节极具韵味,白鹤在中国文化中常与仙人相关联,暗示了范山人的超凡气质,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飘逸的色彩。
“初行若片雪,杳在青崖间”,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范山人怀抱白鹤初行的样子比作一片洁白的雪花,形象地写出了其身影的轻盈和洁白,与周围的青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杳” 字则写出了范山人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青崖之间的情景,给人一种悠远、空灵的感觉,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诗人想象着友人一路攀登,最终到达了高耸的天门,甚至那著名的日观峰也近在咫尺。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也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美好祝愿,暗示友人能够顺利登上泰山的高峰,领略到泰山的壮美景色。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写白云涌起,很快就遮挡住了诗人的视线,看不到友人的身影了。这既写出了泰山云雾缭绕的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惆怅。“此去何时还” 一句,以问句结尾,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期的牵挂,余味悠长,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和对友人行程的想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