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来源:《自咏三首》
热度:0 作者: 卢仝
这三首诗情感真挚,风格独特。第一首诗中,“低头虽有地,仰面辄无天”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限、难以施展抱负的困境,而“家书与心事,相伴过流年”则体现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第二首诗里,诗人以独特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事物,“蚊虻当家口,草石是亲情”,表现出他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孤独的坦然。...
来源:《自咏三首》
热度:0 作者: 卢仝
1. 卢仝是唐代诗人,以苦吟著称,其诗风奇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慨。2. 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蚊虻当家口,草石是亲情”将琐碎的事物比作家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孤独。3. 广成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在道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常被视为长生之道的传授者。
来源:《自咏三首》
热度:0 作者: 卢仝
这三首《自咏》诗是卢仝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总结和感慨。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却又怀才不遇的诗人形象。他在生活中遭遇困境,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但又始终保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诗人通过对自身生活的细致描写,如“骨肉清成瘦,莴蔓老觉膻”,让我们感受到他生活的清苦。同时,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如...
来源:《自江陵沿流道中》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西江之水浩浩荡荡三千三百里,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在月夜中,能听到渔父唱起歌谣;在有风的日子里,江上的景色都属于往来的商人。在沙村风景优美的地方,时常能遇到寺庙;当山间树叶变红的时候,感觉比春天还要美丽。船行到南朝曾经征战的地方,古时的名将如今都被奉为神明。
来源:《自江陵沿流道中》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三千三百西江水:西江,指长江在今湖北、江西一带的河段。三千三百里是约数,形容江水之长。要路津:重要的交通要道。津,渡口。渔父:捕鱼的老人。风天气色:指江上在有风天气时的景色。沙村:江边的村庄。南朝征战地:南朝时期,长江流域战事频繁,这里指曾经发生过战争的地方。名将尽为神:古时的名将死后被人们奉为神明...
来源:《自江陵沿流道中》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被贬途中,从江陵(今湖北荆州)乘船顺流而下时所作。在旅途中,他领略了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来源:《自江陵沿流道中》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沿江而下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长江画卷。首联点明西江的重要地位,强调其历史悠久和交通要道的作用。颔联通过“月夜歌谣”和“风天气色”,分别描绘了渔父和商人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江上生活的多样性。颈联描写了沙村和红叶的景色,以红叶胜春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尾联则由眼前...
来源:《自江陵沿流道中》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1.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其诗风豪放洒脱,富有哲理。2. 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东晋之后,在南方依次更替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3. 古诗中常常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这首诗通过描写长江的景色和历史遗迹,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来源:《自江陵沿流道中》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这首诗以长江为背景,展现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从内容上看,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着重描写长江的自然风光和江上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长江的生机勃勃和热闹繁华。后半部分则转向历史的回顾,通过南朝征战地和名将的典故,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联想,使诗歌既...
来源:《苏幕遮》
热度:0 作者: 周邦彦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渔郎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
来源:《苏幕遮》
热度:0 作者: 周邦彦
燎(liáo)沈香:焚烧沉香。燎,烧。沈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宿雨:昨夜下的雨。清圆:清润圆正。风荷举:微风吹过,荷叶迎风举起。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是钱塘人...
来源:《苏幕遮》
热度:0 作者: 周邦彦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这首词可能是周邦彦久客京师,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前后创作的思乡之作。
来源:《苏幕遮》
热度:0 作者: 周邦彦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景色,下片抒思乡之情。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新自然,生动传神,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王国维评:“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下片由景入情,遥想故乡,抒发了词...
来源:《苏幕遮》
热度:0 作者: 周邦彦
1. 周邦彦是北宋婉约派词人,其词格律严谨,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2. 《苏幕遮》是词牌名,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令”等。3. 此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鸟雀呼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鸟雀欢快的心情。
来源:《苏幕遮》
热度:0 作者: 周邦彦
这首《苏幕遮》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词的开篇,通过“燎沉香,消溽暑”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烦闷,需要借沉香来驱散暑气和心头的愁绪。“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一句,将鸟雀拟人化,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鸟雀欢快的叫声,感受到清晨的清新与活力。“叶上初阳...
来源:《西施》
热度:0 作者: 罗隐
国家的兴盛与衰亡自有其时间规律,吴国人何必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呢?
来源:《西施》
热度:0 作者: 罗隐
家国:国家。兴亡:兴盛和衰亡。自有时:自然有它的时机。何苦:何必,为什么要。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越王勾践将她献给吴王夫差,传说她的美貌迷惑了夫差,导致吴国灭亡。
来源:《西施》
热度:0 作者: 罗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观念而创作的。在古代,当一个国家灭亡时,人们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女性,尤其是那些美貌的女子,西施就被认为是导致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罗隐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
来源:《西施》
热度:0 作者: 罗隐
这首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首句“家国兴亡自有时”,直接点明国家的兴衰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一观点具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第二句“吴人何苦怨西施”,则是对传统观念的有力反驳。诗人认为,吴国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到西施一个女子身...
来源:《西施》
热度:0 作者: 罗隐
1. 罗隐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以讽刺现实、议论时事见长。2. “女人祸水”是一种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女性的美貌和行为会导致国家的灭亡或社会的动荡。3. 这首诗运用了议论的手法,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