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李翱浏览量:226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拼音版
zèng yào shān gāo sēng wéi yǎn èr shǒu
[ [ táng cháo ] ] áo
liàn shēn xíng xíng , , qiān zhū sōng xià liǎng hán jīng       
lái wèn dào shuō , , yún zài qīng xiāo shuǐ zài píng       
xuǎn yōu qiè qíng , , zhōng nián sòng yíng       
yǒu shí zhí shàng fēng dǐng , , yuè xià yún xiào shēng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古诗译文

第一首:修炼得身形好似仙鹤一样轻盈,在千株松下研读两部真经。我来向您请教佛法您没有多余的话语,只说云在青天上水在瓶中。

第二首:您选了一处幽静的居处,很合您的山野之情,一年到头既无人来送别也无人来欢迎。有时候您径直登上孤高的峰顶,在月光下拨开云雾长啸一声。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古诗注解
  • 药山高僧惟俨:唐代著名高僧,在药山弘法。
  • 练得身形似鹤形:形容高僧修炼得身体轻盈,如同仙鹤一般。
  • 两函经:指两部佛经。
  • 青霄:青天。
  • 惬野情:满足了喜爱山野的情趣。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创作背景

李翱任朗州刺史时,曾拜访药山惟俨禅师,向他请教佛法。此诗便是李翱与惟俨禅师交流后所作,表达了他对禅师的敬仰以及对禅理的感悟。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古诗赏析

第一首诗中,“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描绘了惟俨禅师清瘦的身形和在松下研读佛经的形象,展现出他的超凡脱俗。“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禅师以云在天、水在瓶的自然现象作答,寓意着事物应各得其所、顺应自然,充满了禅机。

第二首诗刻画了禅师隐居山林、自由自在的生活。“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体现了他远离尘世喧嚣的心境。“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则进一步凸显了禅师的豪迈和超脱,他在月下孤峰上长啸,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知识点

1. 李翱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他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 禅宗强调“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常常通过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传达禅理。

3. 药山惟俨是禅宗青原系下的著名禅师,他的禅法对后世禅宗发展有一定影响。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讲解

这两首诗围绕药山高僧惟俨展开,展现了禅师的形象和禅理智慧。第一首通过与禅师的问答,传达了顺应自然、安于本分的禅意;第二首则描绘了禅师隐居山林的自在生活,表现出他对尘世的超脱。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了禅的魅力和力量。对于读者来说,这些诗可以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作者李翱介绍
李翱(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进士,曾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职。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 。他还主张反佛 、“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李翱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说:“出言居乎中者,圣人之文也;倚乎中者,希圣人之文也;近乎中者,贤人之文也;背而走者,盖庸人之文也。”(《李文公集·杂说》)他尽力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认为“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才被召为礼部郎中。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他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李逢吉并末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李翱在儒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其《复性书》三篇为宋代理学家谈心性开了先河,《复性书》三篇,上篇总论“性情”及圣人之关系,中篇言如何修养成圣的方法路径,下篇勉励人们进行修养的努力。李翱的《复性书》,以《中庸》、《易传》为立论的根据,企图建立起儒家的心性论学说。其理论以“去情复性”为旨归,以承仰“孔门四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所谓“道统”自任,以“开诚明”和“致中和”为其“复性”之至义,以“弗虑弗思,.情则不生”为其“复性”之方,以“虚明”变化和参乎天地为致用,以昏昏然“肆情昧性”为可悲,这些思想很多实来自佛学的启迪。但佛教学说对李翱的影响,主要还只是落实在形式、境界、思维方式这些层面上,并没有影响到他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及价值取向,李翱并没有舍弃传统儒家的精神方向,在他的《去佛斋》、《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等文中有十分明确的体现。李翱的心性理论,对后来北宋乃至南宋的理学家都有很大影响,这表现在:其一,他把“性”与“情”分开,认为“性善情恶”,“性”是天授,所以是善的,而其恶是因为被“情”所昏蔽,这一点启迪了后来理学家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分野,亦是理学家“天理”、“人欲”之辨的根源。其二,他的“弗虑弗思,情则不生”的所谓“正思”的修养方法,对北宋二程“主敬”的工夫论是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也可以认为是南宋朱熹与张拭争论“未发”、“已发”这一“中和”理论的先声。其三,李翱特别重视叫、戴礼记》中的《中庸》一篇,把《中庸》所讲的“性命之学”,看作是孔孟思想之精髓,这也开了宋儒重视《中庸》的风气之先
李翱相关作品

赠毛仙翁

紫霄仙客下三山,因救生灵到世间。

龟鹤计年承甲子,冰霜为质驻童颜。

韬藏休咎传真箓,变化荣枯试小还。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树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奉酬刘言史宴光风亭

闰馀春早景沉沉,禊饮风亭恣赏心。

红袖青娥留永夕,汉阴宁肯羡山阴。

戏赠诗

县君好砖渠,绕水恣行游。

鄙性乐疏野,凿地便成沟。

两岸值芳草,中央漾清流。

所尚既不同,砖凿可自修。

从他后人见,境趣谁为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