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鸿门宴》原文
朝代:汉朝 作者:司马迁浏览量:593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復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鸿门宴》拼音版
hóng 鸿 mén yàn
[ [ hàn cháo ] ] qiān
pèi gōng jun1 shàng , , wèi xiàng xiàng jiàn       
pèi gōng zuǒ cáo shāng shǐ 使 rén yán xiàng yuē : : pèi gōng wáng guān zhōng , , shǐ 使 yīng wéi xiàng , , zhēn bǎo jìn yǒu zhī       
xiàng yuē : : dàn xiǎng shì , , wéi pèi gōng jun1 ! ! dāng shì shí , , xiàng bīng shí wàn , , zài xīn fēng hóng 鸿 mén ; ; pèi gōng bīng shí wàn , , zài shàng       
fàn zēng shuō xiàng yuē : : pèi gōng shān dōng shí , , tān cái huò , , hǎo měi       
jīn guān , , cái suǒ , , suǒ xìng , , zhì zài xiǎo       
lìng rén wàng , , jiē wéi lóng , , chéng cǎi , , tiān       
shī ! !        chǔ zuǒ yǐn xiàng zhě , , xiàng , , shàn liú hóu zhāng liáng       
zhāng liáng shì shí cóng pèi gōng , , xiàng nǎi chí zhī pèi gōng jun1 , , jiàn zhāng liáng , , gào shì , , zhāng liáng , , yuē : : cóng       
zhāng liáng yuē : : chén wéi hán wáng sòng pèi gōng , , pèi gōng jīn shì yǒu , , wáng , ,       
       liáng nǎi , , gào pèi gōng       
pèi gōng jīng , , yuē : : wéi zhī nài ? ? zhāng liáng yuē : : shuí wéi wáng zhě ? ? yuē : : zōu shēng shuō yuē : : guān , , nèi zhū hóu , , qín jìn wáng       
tīng zhī       
liáng yuē : : liào wáng shì dāng xiàng wáng ? ? pèi gōng rán , , yuē : :       
qiě wéi zhī nài ? ? zhāng liáng yuē : : qǐng wǎng wèi xiàng , , yán pèi gōng gǎn bèi xiàng wáng       
pèi gōng yuē : : jun1 ān xiàng yǒu ? ? zhāng liáng yuē : : qín shí chén yóu , , xiàng shā rén , , chén huó zhī ; ; jīn shì yǒu , , xìng lái gào liáng       
pèi gōng yuē : : shú jun1 shǎo zhǎng ? ? liáng yuē : : zhǎng chén       
pèi gōng yuē : : jun1 wéi , , xiōng shì zhī       
zhāng liáng chū , , yào xiàng       
xiàng jiàn pèi gōng       
pèi gōng fèng zhī jiǔ wéi shòu 寿 , , yuē wéi hūn yīn , , yuē : : guān , , qiū háo gǎn yǒu suǒ jìn , , mín fēng , , ér dài jiāng jun1       
suǒ qiǎn jiāng shǒu guān zhě , , bèi dào zhī chū fēi cháng       
wàng jiāng jun1 zhì , , gǎn fǎn ! ! yuàn yán chén zhī gǎn bèi       
xiàng nuò , , wèi pèi gōng yuē : : dàn zǎo lái xiè xiàng wáng       
pèi gōng yuē : : nuò       
shì xiàng , , zhì jun1 zhōng , , pèi gōng yán bào xiàng wáng , , yīn yán yuē : : pèi gōng xiān guān zhōng , , gōng gǎn ? ? jīn rén yǒu gōng ér zhī , ,       
yīn shàn zhī       
xiàng wáng nuò       
pèi gōng dàn cóng bǎi lái jiàn xiàng wáng , , zhì hóng 鸿 mén , , xiè yuē : : chén jiāng jun1 ér gōng qín , , jiāng jun1 zhàn běi , , chén zhàn nán , , rán néng xiān guān qín , , jiàn jiāng jun1       
jīn zhě yǒu xiǎo rén zhī yán , , lìng jiāng jun1 chén yǒu qiè xiàng wáng yuē : : pèi gōng zuǒ cáo shāng yán zhī ; ; rán , , zhì       
xiàng wáng yīn liú pèi gōng yǐn       
xiàng wáng xiàng dōng xiàng zuò , , nán xiàng zuò       
zhě , , fàn zēng       
pèi gōng běi xiàng zuò , , zhāng liáng 西 xiàng shì       
fàn zēng shù xiàng wáng , , suǒ pèi jué shì zhī zhě sān , , xiàng wáng rán yīng       
fàn zēng , , chū zhào xiàng zhuāng , , wèi yuē : : jun1 wáng wéi rén rěn       
ruò qián wéi shòu 寿 , , shòu 寿 , , qǐng jiàn , , yīn pèi gōng zuò , , shā zhī       
zhě , , ruò shǔ jiē qiě wéi suǒ       
zhuāng wéi shòu 寿       
shòu 寿 , , yuē : : jun1 wáng pèi gōng yǐn , , jun1 zhōng wéi , , qǐng jiàn       
xiàng wáng yuē : : nuò       
xiàng zhuāng jiàn , , xiàng jiàn , , cháng shēn pèi gōng , , zhuāng       
shì zhāng liáng zhì jun1 mén jiàn fán kuài       
fán kuài yuē : : jīn zhī shì ? ? liáng yuē : : shèn ! ! jīn zhě xiàng zhuāng jiàn , , cháng zài pèi gōng       
kuài yuē : : ! ! chén qǐng , , zhī tóng mìng       
kuài dài jiàn yōng dùn jun1 mén       
jiāo zhī wèi shì zhǐ nèi , , fán kuài dùn zhuàng , , wèi shì , , kuài suí , , wéi 西 xiàng , , tián shì xiàng wáng , , tóu shàng zhǐ , , jìn liè       
xiàng wáng àn jiàn ér yuē : : wéi zhě ? ? zhāng liáng yuē : : pèi gōng zhī cān chéng fán kuài zhě       
xiàng wáng yuē : : zhuàng shì , , zhī zhī jiǔ       
dòu zhī jiǔ       
kuài bài xiè , , , , ér yǐn zhī       
xiàng wáng yuē : : zhī zhì jiān       
shēng zhì jiān       
fán kuài dùn , , jiā zhì jiān shàng , , jiàn qiē ér dàn zhī       
xiàng wáng yuē : : zhuàng shì ! ! néng yǐn ? ? fán kuài yuē : : chén qiě , , zhī jiǔ ān ! ! qín wáng yǒu láng zhī xīn , , shā rén néng , , xíng rén kǒng shèng , , tiān xià jiē pàn zhī       
huái 怀 wáng zhū jiāng yuē yuē : : xiān qín xián yáng zhě wáng zhī       
jīn pèi gōng xiān qín xián yáng , , háo máo gǎn yǒu suǒ jìn , , fēng guān shì , , hái jun1 shàng , , dài wáng lái       
qiǎn jiāng shǒu guān zhě , , bèi dào chū fēi cháng       
láo ér gōng gāo , , wèi yǒu fēng hóu zhī shǎng , , ér tīng shuō , , zhū yǒu gōng zhī rén       
wáng qín zhī ěr , , qiè wéi wáng ! ! xiàng wáng wèi yǒu yīng , , yuē : : zuò       
fán kuài cóng liáng zuò       
zuò , , pèi gōng , , yīn zhāo fán kuài chū       
pèi gōng chū , , xiàng wáng shǐ 使 dōu wèi chén píng zhào pèi gōng       
pèi gōng yuē : : jīn zhě chū , , wèi , , wéi zhī nài ? ? fán kuài yuē : : háng jǐn , , xiǎo ràng       
jīn rén fāng wéi dāo , , wéi ròu , , wéi ? ? shì suí       
nǎi lìng zhāng liáng liú xiè       
liáng wèn yuē : : wáng lái cāo ? ? yuē : : chí bái shuāng , , xiàn xiàng wáng , , dòu shuāng , ,       
huì , , gǎn xiàn       
gōng wéi xiàn zhī       
zhāng liáng yuē : : jǐn nuò       
dāng shì shí , , xiàng wáng jun1 zài hóng 鸿 mén xià , , pèi gōng jun1 zài shàng , , xiàng shí       
pèi gōng zhì chē , , tuō shēn , , fán kuài xià hóu yīng jìn qiáng xìn děng rén chí jiàn dùn zǒu , , cóng shān xià , , dào zhǐ yáng jiān háng       
pèi gōng wèi zhāng liáng yuē : : cóng dào zhì jun1 , , guò èr shí ěr       
zhì jun1 zhōng , , gōng nǎi       
       pèi gōng , , jiān zhì jun1 zhōng       
zhāng liáng xiè , , yuē : : pèi gōng shèng bēi sháo , , néng       
jǐn shǐ 使 chén liáng fèng bái shuāng , , zài bài xiàn wáng xià , , dòu shuāng , , zài bài fèng jiāng jun1 xià       
xiàng wáng yuē : : pèi gōng ān zài ? ? liáng yuē : : wén wáng yǒu guò zhī , , tuō shēn , , zhì jun1       
xiàng wáng shòu , , zhì zhī zuò shàng       
shòu dòu , , zhì zhī , , jiàn zhuàng ér zhī , , yuē : : āi ! ! shù móu       
duó xiàng wáng tiān xià zhě , , pèi gōng       
shǔ jīn wéi zhī ! !        pèi gōng zhì jun1 , , zhū shā cáo shāng
鉴赏

  一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三 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鸿门宴主题思想

  《鸿门宴》一文,既为我们再现了历史真实;它也为我们提供了高度的文学技巧典范。它的艺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来观察。

  第一点,它善于在矛盾开展中描绘人物。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以突现人,使之为形象塑造服务。人物形象获得高度的鲜明与统一,因之具备典型性。

  在本文中,作者善善、恶恶、贤贤、黜不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司马迁以极其深微而又明显的爱憎笔触,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刘邦是一个卑鄙狡诈而又极其机变的所谓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浅听轻信的所谓失败英雄。作者把刘邦、项羽放在鸿门一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具体矛盾开展当中,进行描绘。最后达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鲜明与统一,完成传记文学人物的典型性质。所以刘邦、项羽,尽管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所描绘的的也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后世却常用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作者在描绘这两种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贬斥。这就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群众情感的向背,使人们同情的都归于项羽一面。本文在描绘张良、项伯、樊哙、范增的形象上,也极为成功。假如说本文写的是“子房如龙,樊哙如虎”,那么写刘邦就真该是“如狐如鼠”了。

  第二点,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善于把生动的场面叙写与细节描绘相结合。在对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叙写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这样就能以在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展现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人们在千百年后,一提起鸿门宴故事来,许多人物的活跃形象,都如近在眼前。《鸿门宴》一文,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范例。

  第三点,本文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安排。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相生,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它密切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抉择,并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使情节一波推动一波。他以曹无伤密告起,以曹无伤被诛结。以范增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项羽终。在处理材料上,作者运用了繁(如闯宴)、简(如诛曹)、省(如张良“具告沛公”)、复(如樊哙说项)各种不同笔法,使其相辅相成,以构成全篇严密无间的逻辑结构。帮助了主题内容的显现。这些是本文鲜明特点之一。

  第四点,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作者在传记文学著作上,具有独创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觉地靠拢人民向民间语言学习;受有明显的影响。许多民间传说与歌谣谚语,都成为作者创作思想与创作语言的重要来源,构成作品的新鲜血液。使它的语言艺术,推进到中古时期散文文学的一个新的高峰:浅切、明白、活泼、朴实。

  在本文中,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都是当时流行的成语;而“唉!竖子不足与谋!”则是当时的生动具体的口头语言。

  从全文语言风格来看,也完全可以说明司马迁的操纵运用语言的能力,远远跨过秦及汉初散文语言的既有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司马迁在善于活用虚词上,也极其出色。他往往凭借表情作用很强的虚词运用,表现人物情态。如本文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樊哙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辞!’”等。都是运用虚字进行表情的极其传神处所。《鸿门宴》一文的文学技巧,在整个《史记》当中,是具有代表性的。郭嵩焘说它“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自非过誉。它不只是达到了“叙事真而描写切”、“语调整齐,字句锤炼”的境地;它也达到了神采辞章双跻峰顶(“理既切至,词亦通畅。”——《文心雕龙·启奏篇》)的新高度。有人也用思想清新、文字精美、内容充实、组织周密四点,对整个《史记》的艺术特点作通俗的概括。这种通俗的概括评价,同样也适用于本文。五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有些论述《鸿门宴》的文章,在作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分析时,往往有一种脱离本段文字而从《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全部着眼进行论列的不当倾向;在作刘、项评价时也有这样毛病。我认为我们分析《鸿门宴》时,还是应该抓紧本文。虽然也应当联系照顾到刘项《本纪》全篇,但却不应喧宾夺主,或者把延伸的意义,说成本篇的思想内容。

鸿门宴名家点评

  通过项羽的行动,可以充分证明此点。项羽当年倔起江东,领导农民起义队伍,扫平各地动乱。“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因为如此,他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处取得主动,最后获得成功。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更因为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速地丧失了群众的拥戴。在行动举措上,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变得十分被动而愚蠢。用《鸿门宴》上的项羽形象,来印证此点,就更为鲜明。由于项羽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竟然为刘邦的一套卑词厚币所欺哄,轻轻放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的敌人。他经不起纷至沓来的谄言和谀语,不但容忍自己营垒内部的资敌臣僚,也不听信忠诚而有远见的策谋劝告;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刘邦对他所讲的话和刘邦的行为,本来有许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寻,但他却完全漠视了这些。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埋下难于挽救的败亡种子。

  第二点,本文说明了不自觉的资敌行为是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项羽集团的项伯,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他的一系列资敌行为,基本上都是处于不自觉状态。但从其影响来看,应该说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敌现象。因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且切实帮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项伯凡事从封建贵族道德观念出发,以致弄得不识真正的大体。客观上协助了敌人,还不自觉。敌人用各种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觉察,还自以为处事深合“义”“礼”。这种人的思想行动最可怕。因为不只他自己不识是非,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为怪,因之堕坏大事。

  第三点,本文说明,凡事必须依靠多数人,和衷共济,步调整齐,才能成功。刘邦之所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处处依靠周围的臣僚。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力量;相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自用不纳善言。以致在如此严重的关头,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刘邦后来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说明这个道理。

  第四点,本文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印证此点。刘邦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排的人物。《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

  《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鸿门宴》一文,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鸿门宴知识点

常见词汇秦时与臣游(游,结交)然不自意能先入关(意,料想)张良西向侍(侍,陪从)若属皆且为所掳(属,一类人)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护)即带剑拥盾入(拥,拿着)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 ,尽)大王来何操(操,携带)大行不顾细谨(谨,细节)闻大王有意督过(过,过错)会其怒(会,适逢)

注音玉玦(玦,jué,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èng,杯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毋内诸侯(内nà,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án kuài)

通假字成五采(“采”通“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距”本义为鸡距,是成年公鸡的一个脚指,左右相对,交配时卡在母鸡的背上。故而,此时“距”应当作“卡”解,即卡住关口,禁止通行。)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读fou 三声,无义)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坐”是指“跪坐”姿态,不是通假字。此姿态最容易受到攻击,是最佳的刺杀时机,而站立时更容易躲避攻击,刺杀困难。)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吃)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4]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词类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不可不语(告诉)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若入前为寿(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祝(项伯)身体健康)B 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道芷阳间行(从小路)C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 内:使……进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D 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E 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F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进来,偏义复词 今:进出)[4](古:意外的变故 今: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 今:仔细说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指刘邦 今:现在的人)沛公已去(古:离开 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 今:岁数大)我为鱼肉(古:鱼和肉 今:鱼的肉)

句式解析(1)判断句①。用“……也”表示判断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用“为”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③.定语后置白璧一双玉斗一双(3)被动句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难句解析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3、臣请入,与之同命。“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军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抗,抵御)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③故听之(所以,连词)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从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击①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2、虚词为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担任,动词)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④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⑤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⑥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⑦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  ⑨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⑩且为之奈何(wèi,对,动词)①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①②君为我呼入(wèi,替,介词)①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i,替,介词;wéi,做,动词)14.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wéi,是,表肯定)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词)因:①因言曰:……(趁机)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将要)于①长于臣(介词,比)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然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②不然(这样,代词)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之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⑧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在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2、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文言虚词若)(3)<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入前为寿。”者)(6)<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所)(4)<助>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因)(9)<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10)<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乎)(2)<助>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鸿门宴》:“壮士,能复饮~-”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为)(8)<动词>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10)<动词>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⑿<动词>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且)(3)<副>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与)(1)<动词>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文言实词道)(1)<名>路;道路。[又]<动词>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过)(7)<动词>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之。”谢)(5)<动词>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说)(3)<名>言论;说法;主张。《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胜)(2)<形>尽;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置)zhì(1)<动词>放弃。《鸿门宴》:“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行)(6)<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不顾细谨。”王)(1)<动词>称王;统治天下。《鸿门宴》:“沛公欲~关中。”望)(2)<动词>盼望;希望;期望。《鸿门宴》:“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数)<副>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目项王。”故)(5)<名>老朋友;旧交情。《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幸)(3)<副>幸亏。《鸿门宴》:“今事有急,故~来告良。”安)(8)<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在-”坐)(3)<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善)(5)<动词>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即)(4)<介>就在;当。《鸿门宴》:“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内)<动词>同“纳”。接纳;收容。《鸿门宴》:“距关,毋~诸侯。”伯)(2)<名>对年龄大于白己的人的尊称。《鸿门宴》:“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从)(4)<动词>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良坐。”

文言现象

常见词汇秦时与臣游(游,结交)然不自意能先入关(意,料想)张良西向侍(侍,陪从)若属皆且为所掳(属,一类人)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护)即带剑拥盾入(拥,拿着)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 ,尽)大王来何操(操,携带)大行不顾细谨(谨,细节)闻大王有意督过(过,过错)会其怒(会,适逢)

注音玉玦(玦,jué,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èng,杯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毋内诸侯(内nà,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án kuài)

通假字成五采(“采”通“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距”本义为鸡距,是成年公鸡的一个脚指,左右相对,交配时卡在母鸡的背上。故而,此时“距”应当作“卡”解,即卡住关口,禁止通行。)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读fou 三声,无义)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坐”是指“跪坐”姿态,不是通假字。此姿态最容易受到攻击,是最佳的刺杀时机,而站立时更容易躲避攻击,刺杀困难。)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吃)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4]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词类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不可不语(告诉)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若入前为寿(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祝(项伯)身体健康)B 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道芷阳间行(从小路)C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 内:使……进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D 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E 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F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进来,偏义复词 今:进出)[4](古:意外的变故 今: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 今:仔细说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指刘邦 今:现在的人)沛公已去(古:离开 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 今:岁数大)我为鱼肉(古:鱼和肉 今:鱼的肉)

句式解析(1)判断句①。用“……也”表示判断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用“为”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③.定语后置白璧一双玉斗一双(3)被动句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难句解析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3、臣请入,与之同命。“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军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抗,抵御)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③故听之(所以,连词)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从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击①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2、虚词为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担任,动词)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④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⑤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⑥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⑦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 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 wéi,动词,成为)  ⑨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⑩且为之奈何(wèi,对,动词)①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①②君为我呼入(wèi,替,介词)①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i,替,介词;wéi,做,动词)14.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wéi,是,表肯定)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词)因:①因言曰:……(趁机)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将要)于①长于臣(介词,比)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然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②不然(这样,代词)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之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⑧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在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2、实词1、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2、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文言虚词若)(3)<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入前为寿。”者)(6)<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所)(4)<助>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因)(9)<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10)<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留沛公与饮。”乎)(2)<助>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鸿门宴》:“壮士,能复饮~-”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为)(8)<动词>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10)<动词>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⑿<动词>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且)(3)<副>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与)(1)<动词>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文言实词道)(1)<名>路;道路。[又]<动词>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过)(7)<动词>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之。”谢)(5)<动词>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说)(3)<名>言论;说法;主张。《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胜)(2)<形>尽;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置)zhì(1)<动词>放弃。《鸿门宴》:“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行)(6)<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不顾细谨。”王)(1)<动词>称王;统治天下。《鸿门宴》:“沛公欲~关中。”望)(2)<动词>盼望;希望;期望。《鸿门宴》:“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数)<副>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目项王。”故)(5)<名>老朋友;旧交情。《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幸)(3)<副>幸亏。《鸿门宴》:“今事有急,故~来告良。”安)(8)<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在-”坐)(3)<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善)(5)<动词>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即)(4)<介>就在;当。《鸿门宴》:“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内)<动词>同“纳”。接纳;收容。《鸿门宴》:“距关,毋~诸侯。”伯)(2)<名>对年龄大于白己的人的尊称。《鸿门宴》:“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从)(4)<动词>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良坐。”

鸿门宴注解
1.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63年版)。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
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
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
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2.〔沛公〕刘邦,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号称“沛公”。
3.〔霸上〕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
4.〔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5.〔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6.〔子婴〕秦朝最后的国君,在位46天。
当时已投降刘邦。
7.〔飨(xǎng)〕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8.〔为(wè)〕介词,替、给。
后省宾语“我”(项羽自称)。
9.〔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
10.〔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11.〔美姬(jī)〕美女。
12.〔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13.〔望其气〕这是迷信,说是“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一种异样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够看出来。
14.〔失〕指失去时机。
15.〔楚左尹项伯〕项伯,名缠,字伯。
左尹,官名。
16.〔季父〕叔父。
17.〔素善留侯张良〕一向与张良友善。
善,友善、交好。
张良,字子房,刘邦的主要谋士。
刘邦得天下后, 封他为“留侯”。
留,地名,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18.〔之沛公军〕到刘邦驻军地。
之,到。
19.〔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曾劝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
后来张良就做了韩王的申徒。
刘邦从洛阳南行,张良率兵随之。
刘邦让韩王成留守,自己就同张良西人武关。
这里张良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是向项伯表示他和刘邦的关系。
20.〔此计〕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的计策。
21.〔鲰(zōu)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
鲰,浅陋、卑微。
22.〔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23.〔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
内,接纳。
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24.〔当(āng)〕对等,比得上。
25.〔有故〕有旧,有交情。
26.〔孰与君少长(zhǎng)〕就是“与君孰少孰长”。
27.〔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28.〔要(yāo)〕通“邀”,邀请。
29.〔奉卮(zhī)酒为寿〕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
卮,酒器。
30.〔秋毫不敢有所近〕意思是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近,接触、沾染。
31.〔籍吏民〕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
32.〔将军〕指项羽。
33.〔备〕防备。
34.〔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35.〔倍德〕忘恩。
倍,通“背”。
36.〔蚤〕通“早”。
37.〔谢〕道歉。
38.〔因〕趁着。
39.〔从百余骑〕以一百多人马跟从他。
骑,一人一马。
40.〔戮(lù)力〕合力。
4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命项羽渡黄河救赵,又命刘 邦沿黄河南进攻秦。
河,黄河。
42.〔意〕料想。
43.〔卻(xì)〕通“隙”,隔阂,嫌怨。
44.〔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亚,次。
45.〔侍〕这里是陪坐的意思。
46.〔玉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玦”与“决”同音,范增用块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47.〔项庄〕项羽的堂弟。
48.〔若属〕你们这些人。
49.〔翼蔽〕掩护。
翼,像翅膀一样。
50.〔樊哙(kuà)〕刘邦的部下。
51.〔与之同命〕跟他同生共死。
意思是要守卫在刘邦身旁,竭力保护他。
之,指刘邦。
52.〔交戟之卫士〕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
53.〔披帷〕掀开帷幕。
54.〔目眦(zì)〕眼眶。
55.〔按剑而跽(jì)捤着剑,跪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56.〔参乘(shè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57.〔斗卮〕大酒杯。
58. 〔彘肩〕猪的前腿。
59.〔加彘肩上〕把猪腿放(在盾)上。
60.〔啖(àn)〕吃。
6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
举、胜,都有“尽”的意思。
62.〔怀王〕名心,是战国时楚怀王之孙。
项梁起兵,立他为王,也称楚怀王,破秦后,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项羽又令人把他杀了。
63.〔王之〕做关中王。
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
64.〔细说〕小人的谗言。
65.〔亡秦之续〕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意思是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66.〔窃为大王不取也〕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
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67.〔如厕〕上厕所。
如,往。
68.〔陈平〕原为项羽的部下,后来为刘邦的谋士,官至丞相。
6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
行,作为。
70.〔刀俎(zǔ)〕切肉用的刀和板。
71.〔何辞为(wé)〕何必告辞呢。
为,句末语气助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72.〔操〕拿,这里是携带。
73.〔谨诺〕遵命的意思。
谨,表恭敬语气的副词。
74.〔置〕放弃,丢下。
75.〔夏侯婴、靳强、纪信〕都是刘邦的部下。
76.〔郦山〕就是骊山,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南。
77.〔道〕取道。
78.〔芷阳〕秦代县名,在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东。
79.〔不胜杯杓〕禁不起多喝酒,寒思是醉了。
杯,酒器。
80.〔两拜〕拜两次,占代隆重的礼节。
81.〔大将军〕指范增。
82.〔督过〕责备。
83.〔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鸿门宴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鸿门宴艺术特色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鸿门宴知识锦囊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
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作者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相关作品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蔺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他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规劝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他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他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復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 、智 、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