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采桑度》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南朝乐府浏览量:90

采桑盛阳月, 绿叶何翩翩! 攀条上树表, 牵坏紫罗裙。

《采桑度》拼音版
cǎi sāng
[ [ nán běi cháo ] ] nán cháo
cǎi sāng shèng yáng yuè , ,        绿 piān piān ! !        pān tiáo shàng shù biǎo , ,        qiān huài luó qún
采桑度古诗译文

在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正是采桑的好时节,嫩绿的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姿态十分优美。年轻的姑娘们伸手攀住桑树枝条,想要爬到树顶去采摘桑叶,不小心扯破了紫色的罗裙。

采桑度古诗注解
  • 盛阳月:指农历三月,此时阳光充足,万物生长旺盛。
  • 翩翩:形容桑叶轻盈飘动的样子。
  • 树表:树梢。
  • 紫罗裙:紫色的丝绸裙子,这里代指采桑女的漂亮服饰。
采桑度创作背景

南朝乐府是南朝时期乐府官署采集整理的民间歌谣或文人仿作的诗歌。当时江南地区蚕桑业发达,采桑是常见的劳动场景。这些乐府诗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采桑度》这类诗歌以采桑为题材,生动展现了采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活力。

采桑度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采桑画面。首句点明时间是“盛阳月”,渲染出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氛围,为采桑活动提供了背景。“绿叶何翩翩”一句,通过描写桑叶轻盈飘动的姿态,展现出春天的活力和美好,也暗示了桑叶的鲜嫩,适合采摘。后两句则聚焦于采桑女的动作,“攀条上树表”生动地刻画了采桑女为了采摘到更多桑叶,努力爬到树梢的情景,体现了她们的勤劳和专注。而“牵坏紫罗裙”这一细节,富有生活情趣,不仅展现了采桑女活泼俏皮的一面,也从侧面反映出采桑劳动的艰辛。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通过对采桑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和对青春活力的歌颂。

采桑度知识点

南朝乐府诗具有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多以爱情和劳动生活为题材等特点。“采桑”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常与劳动、爱情等主题相关联。在古代,蚕桑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采桑活动在民间十分普遍,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描绘。

采桑度讲解

这首《采桑度》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采桑图。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到当时江南地区蚕桑业的繁荣,以及采桑女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如“绿叶何翩翩”,一个“翩翩”不仅写出了桑叶的动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灵动。而“牵坏紫罗裙”这一情节,让采桑女的形象更加鲜活可爱,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趣味。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诗歌的魅力。

作者南朝乐府介绍
【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主要是东晋、宋、齐时代的民歌。这些民歌经南朝的乐府机关搜集整理、配乐传习,有的还结合舞蹈去演唱,因而得以保留下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南朝入乐的民歌全归入《清商曲》中,并且又分为《神弦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三个部分。《神弦歌》是宗教祭歌,数量极少。《吴声歌曲》是产生于建业(今南京市)附近的民歌,它最初是「徒歌」,后来又配上了管弦的伴奏。《西曲歌》是产生于湖北境内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一些城市里的民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合在一起约有四百余首。南朝的乐府机构采集民歌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生活的需要,所以,经他们搜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离别相思的情歌,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思想格调也不够高。形式上一般是五言四句,多用双关隐语和形象的比喻,语言精巧活泼,风格清新秀丽。从艺术特色和对后世作家作品的影响上来说,南朝乐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南朝乐府相关作品

作蚕丝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莫愁乐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采桑度

春月采桑时, 林下与欢俱。

采桑度

采桑盛阳月, 绿叶何翩翩! 攀条上树表, 牵坏紫罗裙。

采桑度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