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成语大全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解释: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出处:《高子遗书 会语九八》:“一向不知阳明、象山学问来历,前在舟中似窥见其一斑。”
解释:指只了解一二
出处:《明史·职官志》:“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
解释:同“献可替否”。
出处: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献书尽先贤之德,作颂罄前皇之美,岂不俯拾青紫,坐...
解释:俯:屈身,低头;青紫:古代公卿服饰,借指高官显宦。指轻易得到高官显宦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公达潜朗,思同筮蔡。”
解释:蓍蔡:同“蓍龟”,指卜筮。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吉凶。比喻事理极明显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5回:“设立筹安会事务所,传布种种印刷物,实属弁髦法纪...
解释:弁:黑布帽子;髦:儿童眉际的垂发;弁髦:蔑视,抛弃。指蔑视抛弃法令和纪律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师问:‘祇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
解释: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雄,振国家之患。”
解释:振:拯救;患:灾难,祸患。拯救国家的祸息
出处:《晋书 谢安传》:“[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
解释:古代官员持手版以朝。倒执手版,指惊惶失态。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解释:别有:另有;肺肠:指思想。比喻人动机不良,故意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张。
出处:《晋书·阮籍传》:“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解释: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出处:明屠隆《彩毫记 知几引退》:“宫闱萋菲,眩碧成朱,圣主应投杼。”
解释:比喻颠倒是非。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
解释:见“以辞害意”。
出处:《庄子·秋水》:“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解释:畛域:范围,界限。不分界限、范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处:唐·白居易《策林一·王泽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无他,以心度心,以身观身,推...
解释:恕:宽恕;物:指人。宽恕自己,推及别人
出处: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李彭家贫绩学,枕籍经史,诗文能兼诸家之长。”
解释:枕着经典,垫着史书。形容专心一意读书。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指鹿为马,秦赵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黄初平之得仙。...
解释:一声呼喊,居然使石头变成了羊。比喻神奇的事情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解释:比喻人动机不良,故意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张。
出处:《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解释:无何有:即无有。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
出处:宋·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解释:戕:害;辜:罪过。杀害或伤害无辜的人
出处:《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解释: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出处:宋·沈辽《云巢编》:“壮心欲驰步辄跚,试出锋头官已瘝。”
解释:出:显露。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和尚如何为人?”
解释: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35回:“因为这种拈断髭须的音调,在这个书斋里,不容易听到的。”...
解释: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子,以致搓断了几根。形容写诗时反复推敲的情态。
出处:《韩非子·喻老》:“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
解释: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出处:《晋书·武帝纪》:“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
解释:匡:纠正。逮:及,达到。不逮:达不到的地方。对于达不到的地方给予纠正或帮助。亦作...
出处:《史记·大宛列传》:“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
解释: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解释: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解释:挥斥:奔放;八极:八方,极远之处。形容人的气概非凡,能力巨大。
出处:宋 楼钥《吴参议达观斋》诗:“吴侯晚到东海滨,饱谙世故无戚欣。”
解释: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