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成语大全
解释: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
出处:《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解释:恶:讨厌,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为卑下的地位。憎恨处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
出处:南朝·宋·范晔《宦者传论》:“虽袁绍龚行,芟夷余,然以暴易乱,亦何云及。”
解释:用残暴者代替残暴者。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出处:郭沫若《文艺论集·读梁任公》:“我们小小一点沉闷会被它荡到无何有乡去了。”
解释:无何有之乡。
出处:《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解释:绸缪:紧密缠缚;牖:窗。在没有下雨前,就要修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防患...
出处:《唐律·断狱》:“即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
解释: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解释: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
出处: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
解释:形容无耻到极点。
出处: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解释:以:用法等同“于”。超脱于物象之外。形容诗文意境雄浑、超脱。也比喻置身世外,脱离...
出处:巴金《秋》:“这是不会竭尽的喷泉,这是浃沦肌髓的甘露。”
解释:见“氵夹髓沦肌”。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解释: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解释:以: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讽刺当世之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
解释:苞:通“包”,包藏;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主意
出处:《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解释: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出处:《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解释: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叔宝全无心肝。”
解释:比喻不知羞耻。
出处:《汉书·中山靖王传》:“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
解释: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法雄传》:“善政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
解释: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出处:《后汉书·杨震传》:“无厌之心,不知纪极。”
解释:纪极:终极,限度。原形容贪得无厌。亦表示极多。
出处:隋·刘善经《四声论》:“夫四声者,无响不到,不言不摄,总括三才,苞笼万象。”
解释:苞:通“包”,包含;笼:收罗;象:形状,样子。包含容纳一切。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
出处:《逸周书·寤敬篇》:“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训》:“...
解释: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出处:易宗夔《新世说》序:“酷嗜临川王之书,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
解释:具:具有;炉锤:冶炼锻炼的工具。比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诣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八:“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
解释: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
出处:宋·黄庭坚《送王郎》诗:“炊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字费工巧。”
解释:同“炊沙作饭”。
出处:《东观汉记·郑众传》:“及宪兄弟图作不轨,众遂首谋诛之,以功迁大长秋。”
解释:图谋不轨。
出处:《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解释:形容极度不安。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解释:委:抛弃;蹊:小路。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饭岂堪吃?”一本作“炊砂作饭...
解释:见“炊沙作饭”。
出处:《新唐书·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解释:屑:研成碎末。把榆树皮研成细末煮粥充饥。指艰苦生活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
解释: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