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成语大全
出处:清 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谕,已来者...
解释: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追究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南朝宋...
解释:倩:请;捉刀:代人执笔作文。请人代做文章。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员仰承鼻息,就是抚台...
解释:仰:倚靠;鼻息:呼吸。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而求得生存
出处:《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解释: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
出处:《后汉书·段颎传》:“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
解释:洗雪:队掉;逋负:旧欠,引伸为旧恨。报仇雪恨,以偿夙愿。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
解释: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旧时形容在位者关怀人民。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
解释:直:通“值”,价值。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汉书...
解释: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
解释:仰:倚靠。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而求得生存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
解释:比喻丧子之痛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
解释: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指形...
解释:能够尽到职责,做好工作。
出处: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一首》:“盖在于秉钧轴之枢,握刀尺之要,划邪为正,削觚为...
解释:雕琢方正为滚圆。比喻磨砺个性,改变不良行为
出处:《北史 崔亮传》:“亮曰:‘弟妹饥寒,岂容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
解释:比喻看人眼色
出处:宋·叶适《序》:“使读者剖幽析微,深刺腧髓,渠不开其智。”
解释:穿穴入骨。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
出处:《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
解释:得:适合,契合。比喻别人先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出处:《诗经·大雅·域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解释:培育人才。
出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解释:以每天试写万言为验;以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为考校。极言才气横溢,文思敏捷。
出处:元·康进之《地逵负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
解释: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
出处:《列子·汤问》:“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
解释: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出处:清 王韬《淞隐漫录 姚云纤》:“女凿壁偷听,得其指授,无人时转喉学唱,音韵抑扬,...
解释: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出处: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待得新亭,倒持手板,何似抽还政事堂。”
解释:见“倒执手版”。
出处:《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解释: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
解释: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出处:《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
解释: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出处:《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
解释: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臣所耻也。”
解释:不分高下、轻重。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解释:丁:“个”的讹字。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出处:续范亭《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一封五千言书》:“你知道悮人子弟,男盗女娼,强迫人做汉...
解释:悮: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解释: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反复体会。英华:此指精华。比喻细细体会文章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