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成语大全
出处:《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解释:比喻没有一个人生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
解释: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解释: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解释:比喻尽管没有那样的事,但仍避不开嫌疑。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汉书·...
解释: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
解释: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出处:《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解释: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解释: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出处:《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解释:比喻对人所做的坏事,不十分苛责。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
解释: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
出处:元·王恽《番禺杖》诗:“物眇离乡贵,材稀审实讹。”
解释: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出处:《左传·襄公八年》:“蔡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
解释:悉:全部;索:尽;敝:谦辞,谓不精良。指尽全国所有的兵力。也指拿出所有的一切来供...
出处:《尚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
解释: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出处:宋·苏轼《伊尹论》:“后之君子,蹈常而袭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解释:袭:沿袭;故:老办法;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
解释:阪:斜坡;丸:弹丸。在斜坡上往下滚弹丸。比喻说话敏捷流利。
解释: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解释: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类型: 季节成语
出处:《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解释: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出处:《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
解释: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解释: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
解释: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出处:《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解释:形容疲乏到极点。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解释: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
解释:比喻存心险恶。
出处:《南齐书·刘祥传》:“司徒禇渊入朝,以腰扇鄣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
解释:因感到羞耻而怕见人。
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刘使君与孙将军自来无旧,恐虚废词说。”
解释: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
解释: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原只作“悬壶”,意即行医。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解释:比喻心许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