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来源:《伤愚溪三首》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伤愚溪三首》是刘禹锡悼念柳宗元的作品。在诗中,刘禹锡运用了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生动,如“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通过溪水、燕子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凄凉的氛围。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多个典故,如“草圣数行留坏壁”“山阳旧...
来源:《叨叨令》
热度:0 作者: 邓玉宾
人这副空皮囊包裹着无穷的俗气,那具干枯的骷髅背负着深重的罪孽。为了儿女用尽了阴谋诡计,为了家产费尽了力气。
来源:《叨叨令》
热度:0 作者: 邓玉宾
空皮囊:指人的肉体。千重气:指各种各样的世俗气。干骷髅:也是指人的肉体,强调其本质的空虚。拖刀计:本是一种军事计谋,这里指为儿女用尽心思、耍尽手段。担山力:形容为积累家产付出了极大的力气。
来源:《叨叨令》
热度:0 作者: 邓玉宾
元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文人的地位较低,仕途不顺。邓玉宾创作此曲,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们追逐名利、为世俗琐事奔波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来源:《叨叨令》
热度:0 作者: 邓玉宾
这首曲子以夸张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人的肉体和行为。“空皮囊”“干骷髅”的表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虚无和渺小。“拖刀计”“担山力”则生动地刻画了人们为了儿女和家产不择手段、竭尽全力的状态。整首曲子语言直白,情感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超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来源:《叨叨令》
热度:0 作者: 邓玉宾
1. 元曲是元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叨叨令》是元曲中的一种曲牌名。2. 邓玉宾是元朝的散曲家,其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俗的批判。3. 比喻是这首曲子的主要修辞手法,通过“空皮囊”“干骷髅”等比喻,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来源:《叨叨令》
热度:0 作者: 邓玉宾
这首《叨叨令》以一种犀利的视角,对世人的世俗行为进行了批判。作者认为人们为了世俗的名利和物质追求,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无尽的烦恼和罪孽之中。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同时,曲子的语言风格独特,幽默中带有讽刺,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
来源:《听邻家吹笙》
热度:0 作者: 郎士元
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却疑惑着是否有千树碧桃正盛开。
来源:《听邻家吹笙》
热度:0 作者: 郎士元
凤吹:指笙声。传说秦穆公之女弄玉,好吹箫,嫁与仙人萧史,能作凤鸣。后常用凤吹形容笙箫等乐器的吹奏声。彩霞:彩色的云霞,这里比喻笙声的美妙、虚幻,如同来自云霞之上。重门:一道道的门。碧桃:桃树的一种,花重瓣,可供观赏。这里暗示仙境。
来源:《听邻家吹笙》
热度:0 作者: 郎士元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偶然听到邻家传来的笙声,被其美妙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它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追求。在唐代,文人雅士之间的音乐交流和欣赏较为普遍,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
来源:《听邻家吹笙》
热度:0 作者: 郎士元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听笙的感受,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意境。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以“彩霞”比喻笙声,生动地表现出笙声的缥缈、虚幻,仿佛来自天上。第二句“不知墙外是谁家”,则透露出诗人对吹奏者的好奇和寻觅之情。第三句“重门深锁无寻处”,进一步强调了寻找吹奏者的困难,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末句“疑有碧桃...
来源:《听邻家吹笙》
热度:0 作者: 郎士元
1. 郎士元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擅长五律。2. “凤吹”这一典故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美妙的音乐。3.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将笙声比作彩霞,由笙声联想到碧桃千树花,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听邻家吹笙》
热度:0 作者: 郎士元
这首《听邻家吹笙》短小精悍却韵味十足。诗人以听笙这一日常小事为切入点,却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从写作手法上看,诗的前两句是实写,描绘了诗人听到笙声时的直观感受和对吹奏者的好奇。后两句则是虚写,通过想象构建出一个美丽的仙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对美妙笙声的赞美和对未知吹奏者的...
来源:《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这片土地是皇帝銮驾回转之处,也是皇家举行禅圣大典的时候。道路上没有胡马的踪迹,人们都能识别汉朝官员的礼仪。天子的旌旗浩荡经过,法王的龙象随从左右。我知道你怀着离乡的感叹,经过此地更是脚步迟缓。
来源:《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回銮:帝王出行归来。禅圣:可能指举行与禅让、圣典相关的仪式。胡马:指胡人的战马,代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汉官仪:汉朝官员的礼仪制度,这里象征正统的朝廷礼仪。法王: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这里可能指寺庙中的高僧。龙象:佛教用语,比喻高僧大德。
来源:《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此诗是刘禹锡和令狐仆射相公一同题咏龙回寺时所作。令狐仆射相公具体是谁尚需进一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推测当时可能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皇家举行重要仪式,朝廷礼仪彰显。刘禹锡可能是在陪同令狐相公游览龙回寺时,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来源:《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首联点明此地的特殊意义,“回銮日”和“禅圣时”营造出庄重宏大的氛围。颔联描绘了和平的景象,“路无胡马迹”体现了边境的安宁,“人识汉官仪”强调了朝廷礼仪的深入人心。颈联则展现了天子出行的威严和佛法的庄严,“天子旌旗度”与“法王龙象随”相互映衬。尾联转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乡的感慨,使诗歌在宏大的背景下增...
来源:《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1.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风豪放洒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2. “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一种诗歌形式,通常是依照对方的诗韵、诗意进行创作。3. 诗中的“汉官仪”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对正统礼仪制度的重视。4. 佛教文化在唐朝十分盛行,诗中“法王”“龙象”等词汇体现了佛教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
来源:《和令狐仆射相公题龙回寺》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这首诗是刘禹锡与令狐仆射相公的唱和之作。在诗中,刘禹锡通过对龙回寺这一特定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气象和朝廷的威严。诗的前半部分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皇家仪式和社会的和平稳定,后半部分则转而关注友人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了解到唐朝的...
来源:《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
热度:0 作者: 刘禹锡
忽然惊闻您带着金印乘坐着朱轮车出行,于是告别了京城的繁华喧嚣,去倾听那清晨猿猴的啼鸣。您如同从天而降的仙人,虽然暂时被贬谪,但赤泉侯般的深厚恩情仍在。您的家族福泽深厚,如同玉环般的祥瑞预示着久远的未来,您功勋卓著,如同铜柱般威严,足以震慑海门。读了您的诗文,我心中的百般忧愁都消散了,又何须再种那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