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来源:《倦夜》
热度:0 作者: 杜甫
此诗的创作时间难以确考,但从诗中描绘的景象推测,可能是杜甫晚年漂泊时期所作。杜甫一生饱经忧患,晚年生活更是困苦不堪。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生活的疲倦之感。
来源:《倦夜》
热度:0 作者: 杜甫
全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秋夜图。开篇“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通过“竹凉”和“野月”,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侵”字生动地写出了凉气的袭人。颔联“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进一步描写了秋夜的宁静,露水的滴落声和时隐时现的星星,更增添了夜的静谧。颈联“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则从动态的角度进行描...
来源:《倦夜》
热度:0 作者: 杜甫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2. 表现手法:运用了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手法。如“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以萤火虫的飞舞和鸟儿的呼唤衬托出夜的寂静;全诗通过描绘秋夜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倦意。3.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竹、月、露、星、萤、鸟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秋夜的...
来源:《倦夜》
热度:0 作者: 杜甫
从诗句的分析来看,“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开篇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冷的秋夜环境中,竹子带来的凉意侵入卧室,野外的月光洒满庭院角落,这种环境描写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基调。“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露水的滴落声和星星的时隐时现,让读者感受到秋夜的宁静和深邃。“暗飞萤自...
来源:《夔州歌十绝句》
热度:0 作者: 杜甫
在中巴东部有一座巴东山,江水好像是被开辟出来似的在山间流淌。白帝城高高耸立,是三峡的重镇;瞿塘峡的险峻超过了百牢关。
来源:《夔州歌十绝句》
热度:0 作者: 杜甫
中巴: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后又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称为三巴。这里指巴东郡。巴东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北。开辟:开天辟地,这里形容江水好像是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流淌在山间。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三峡镇:三峡的重镇。瞿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奉节县...
来源:《夔州歌十绝句》
热度:0 作者: 杜甫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漂泊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一带地势险要,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文化悠久。杜甫在夔州期间,创作了多首描绘当地山川景物和人文风情的诗歌,《夔州歌十绝句》就是其中一组。此诗通过描写夔州的地理形势和山川风貌,展现了当地的雄伟壮观。
来源:《夔州歌十绝句》
热度:0 作者: 杜甫
诗的首句点明地理位置,“中巴之东巴东山”,简洁地交代了巴东山的方位。第二句“江水开辟流其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江水在山间奔腾的景象,给人以一种开天辟地、雄浑壮阔之感。后两句通过对比,将白帝城的重要地位和瞿塘峡的险峻凸显出来。“白帝高为三峡镇”,强调了白帝城作为三峡重镇的战略意义;“瞿塘险过百牢关”...
来源:《夔州歌十绝句》
热度:0 作者: 杜甫
1.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有“诗史”之称,他本人被尊为“诗圣”。2. 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3. 此诗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江水开辟流其间”运用夸张,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将瞿塘峡与百...
来源:《夔州歌十绝句》
热度:0 作者: 杜甫
杜甫这首诗从宏观的地理视角入手,为我们展现了夔州地区的壮丽山河。开篇的“中巴之东巴东山”,让读者迅速定位到巴东山的位置。而“江水开辟流其间”,诗人以大胆的想象,将江水的流淌与开天辟地联系起来,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的沧桑感。后两句中,“白帝高为三峡镇”,不仅写出了白帝城的高耸,更强调了它...
来源:《九日》
热度:0 作者: 杜甫
重阳佳节,我独自饮酒,抱病起身登上江边的高台。既然我与酒无缘,从此也不用再让菊花开放了。在这异乡的日落时分听到黑猿悲啼,看到故乡来的白雁在秋霜之前飞至。
来源:《九日》
热度:0 作者: 杜甫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竹叶:指竹叶青酒。殊方:远方,他乡。玄猿:黑猿。旧国:指故乡。白雁:秋天北雁南来,据说有白雁。
来源:《九日》
热度:0 作者: 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当时诗人年老多病,漂泊异乡,恰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于是写下此诗,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年老多病之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来源:《九日》
热度:0 作者: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开篇点明时间是重阳佳节,诗人却只能独自饮酒,且抱病登台,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诗人因不能饮酒,便迁怒于菊花,看似无理,实则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描绘了异乡...
来源:《九日》
热度:0 作者: 杜甫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古体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2. 修辞手法: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如“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将诗人的情感转移到菊花上。3. 诗歌意象:诗中“重阳”“竹叶”“菊花”“玄猿”“白雁”等意象,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共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4. 文化常识:了解...
来源:《九日》
热度:0 作者: 杜甫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九日》。诗的开头“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在重阳节这样一个本该热闹团圆的节日里,杜甫却只能独自喝酒,而且还生着病登上江边的高台。这就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凄凉。“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因为不能喝酒,杜甫就对菊花发脾气了。这其实是他心里太难受了,...
来源:《初冬夜饮》
热度:0 作者: 杜牧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多病,偶而也学他喝点酒解忧愁,客居他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来源:《初冬夜饮》
热度:0 作者: 杜牧
淮阳多病:西汉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被外放为淮阳太守。他在任时常因病卧床。这里作者以汲黯自比,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外放。偶求欢:指偶而喝点酒解闷。欢,指酒。客袖:诗人自指,因远离家乡,故云“客”。侵霜:指衣袖上沾满了霜雪,说明夜已深,天很冷。烛盘:插蜡烛的盘子,这里代指烛火。
来源:《初冬夜饮》
热度:0 作者: 杜牧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二年(842),当时杜牧受宰相李德裕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是他在初冬夜晚独酌时有感而作,抒发了仕途失意的苦闷。
来源:《初冬夜饮》
热度:0 作者: 杜牧
首句“淮阳多病偶求欢”,诗人以汲黯自比,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贬。“多病”不仅指身体上的疾病,更包含了内心的抑郁和愤懑。“偶求欢”则表现出他借酒消愁的无奈。次句“客袖侵霜与烛盘”,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的画面。“客袖侵霜”点明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处境,以及夜已深、天气寒冷的环境。“与烛盘”则突出了他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