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来源:《初冬夜饮》
热度:0 作者: 杜牧
1. 体裁:七言绝句。2. 用典:“淮阳多病”运用了汲黯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政治上的不得志。3. 意象:霜、烛盘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4. 情感: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苦闷、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懑。
来源:《初冬夜饮》
热度:0 作者: 杜牧
《初冬夜饮》短短两句,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淮阳多病偶求欢”,诗人巧妙地借用汲黯的典故,将自己比作怀才不遇、因直谏而被贬的汲黯,生动地展现出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多病”一词,表面上或许指身体的不适,但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他内心的郁结和愤懑。而“偶求欢”三个字,又透露出他借酒消愁的无奈,并非是真正...
来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太平盛世,自己却感到无所作为,这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平日里喜爱孤云的闲适自在,也喜爱僧人那份宁静。我想手持旌麾前往江海之地吴兴任职,临行前在乐游原上眺望唐太宗的昭陵。
来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清时:清平之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有味:有闲情逸致。无能:无所作为,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孤云:象征着闲适自在。把一麾:指持旌麾赴任。麾,旌麾,是古代大官出行所用的仪仗。江海:指吴兴,在今浙江湖州,地处江南水乡。乐游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
来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此诗是杜牧在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赴吴兴(今浙江湖州)刺史任时所作。当时唐王朝已处于衰落阶段,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杜牧一生渴望有所作为,却仕途坎坷,此次外任吴兴刺史,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登上乐游原时写下了这首诗。
来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首联“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看似是诗人在自嘲自己在太平盛世无所作为,只能以闲情逸致度日,实则饱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孤云”和“僧”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颔联“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表明自己即将前往吴兴任职,在乐游原上眺望昭陵,表达了...
来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小精悍,意境深远。2. 表现手法:运用了自嘲、借景抒情等手法。如首联的自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颔联借眺望昭陵,抒发了对国家中兴的期盼。3.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孤云”“僧”“昭陵”等意象,“孤云”象征闲适自在,“僧”象征宁静,“昭陵”则代表着贤明君主和盛世。...
来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热度:0 作者: 杜牧
首先看首联,“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诗人表面上说在太平盛世自己无所作为,只能享受闲情逸致,实际上是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一种自嘲。“孤云”和“僧”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反映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看似闲适的表达背后,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无奈和愤懑。颔联“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
来源:《鹭鸶》
热度:0 作者: 杜牧
全身羽毛雪白,如披雪衣,头上的羽毛也洁白如雪,还有那如青玉般的小嘴。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溪水中的倒影里捕捉鱼儿。突然受到惊吓,它们飞向远方,与碧绿的山峦相互映衬。宛如晚风中一树洁白的梨花飘落。
来源:《鹭鸶》
热度:0 作者: 杜牧
雪衣雪发:形容鹭鸶的羽毛和头部的羽毛都是白色的。青玉觜:指鹭鸶的嘴如同青玉一般,颜色翠绿。觜:同“嘴”。溪影:溪水的倒影。
来源:《鹭鸶》
热度:0 作者: 杜牧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加剧。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山水时,看到鹭鸶捕食的场景有感而发所作。诗人通过描绘鹭鸶的形象和活动,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来源:《鹭鸶》
热度:0 作者: 杜牧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鹭鸶的外形和活动。“雪衣雪发青玉觜”,从视觉上对鹭鸶进行了细致刻画,突出其洁白与美丽。“群捕鱼儿溪影中”,展现了鹭鸶捕食时的场景,画面生动活泼。后两句笔锋一转,“惊飞远映碧山去”,鹭鸶受到惊吓飞向远方,与碧绿的山峦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一树梨花落晚风”,将鹭鸶比作飘落的梨花,形象地描...
来源:《鹭鸶》
热度:0 作者: 杜牧
1. 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多有感慨时事之作。2. 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3.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鹭鸶比作梨花,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来源:《鹭鸶》
热度:0 作者: 杜牧
杜牧的这首《鹭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鹭鸶的生活场景。开篇通过“雪衣雪发青玉觜”,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的鹭鸶画像,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洁白美丽的鹭鸶。“群捕鱼儿溪影中”,进一步展现了鹭鸶的生活状态,它们在溪水边捕食,充满了生机。后两句中,鹭鸶惊飞的场景,打破了原本的宁静,而“一树梨花落晚风”的比喻,又...
来源:《念昔游三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多病,偶而也学他喝点酒解忧愁,客居他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来源:《念昔游三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淮阳多病:西汉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被外放为淮阳太守。他在任时常因病卧床。这里作者以汲黯自比,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外放。偶求欢:指偶而喝点酒解闷。欢,指酒。客袖:诗人自指,因远离家乡,故云“客”。侵霜:指衣袖上沾满了霜雪,说明夜已深,天很冷。烛盘:插蜡烛的盘子,这里代指烛火。
来源:《念昔游三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这首诗约作于会昌二年(842),当时杜牧受宰相李德裕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是他在初冬夜晚独酌时有感而作,抒发了仕途失意的苦闷。
来源:《念昔游三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首句“淮阳多病偶求欢”,诗人以汲黯自比,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贬。“多病”不仅指身体上的疾病,更包含了内心的抑郁和愤懑。“偶求欢”则表现出他借酒消愁的无奈。次句“客袖侵霜与烛盘”,描绘了一幅孤独凄凉的画面。“客袖侵霜”点明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处境,以及夜已深、天气寒冷的环境。“与烛盘”则突出了他的孤独,...
来源:《念昔游三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1. 体裁:七言绝句。2. 用典:“淮阳多病”运用了汲黯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政治上的不得志。3. 意象:霜、烛盘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4. 情感: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苦闷、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懑。
来源:《念昔游三首》
热度:0 作者: 杜牧
《初冬夜饮》短短两句,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淮阳多病偶求欢”,诗人巧妙地借用汲黯的典故,将自己比作怀才不遇、因直谏而被贬的汲黯,生动地展现出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多病”一词,表面上或许指身体的不适,但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他内心的郁结和愤懑。而“偶求欢”三个字,又透露出他借酒消愁的无奈,并非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