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农家望晴》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雍裕之浏览量:508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农家望晴》拼音版
nóng jiā wàng qíng
[ [ táng cháo ] ] yōng zhī
cháng wén qín 西 fēng , , wéi wèn 西 fēng zǎo wǎn huí       
bái lǎo nóng , , mài chǎng gāo chù wàng yún kāi
例句
墙上芦苇,~要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农家望晴译文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
  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
  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
  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农家望晴赏析

  “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作者雍裕之介绍
雍裕之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 《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雍裕之相关作品

柳絮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早蝉

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

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宫人斜

几多红粉委黄泥,野鸟如歌又似啼。

应有春魂化为燕,年来飞入未央栖。

大言

四溟杯渌醑,五岳髻青螺。

挥汗曾成雨,画地亦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