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七夕穿针》原文
朝代:南北代 作者:柳恽浏览量:129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七夕穿针》拼音版
chuān 穿 zhēn
[ [ nán běi dài ] ] liǔ yùn
dài qiū guī , , wán       
yíng hán féng , , yìng yuè chōu xiān       
de chóu guāng , , lián juān méi       
qīng xià luó , , qiū fēng chuī zhù       
liú yīn shāo duō , , guāng nán
鉴赏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诗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馀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作者柳恽介绍
柳恽(465-517)字文畅,河东解(今山东运城)人。在齐梁间任鄱阳相、相国右司马、广州刺史等职。今存诗二十余首,载《玉台新咏》、《文苑英华》。
柳恽相关作品

捣衣诗 其三

鹤鸣劳永叹,采菉伤时暮。念君方远游,望妾理纨素。

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招携从所务。

江南曲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捣衣诗

孤衾引思绪。

独枕怆忧端。

深庭秋草绿。

高门白露寒。

思君起清夜。

促柱奏幽兰。

不怨飞蓬苦。

徒伤蕙草残。

行役滞风波。

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

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

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

安见御冬衣。

鹤鸣劳永欢。

采菉伤时暮。

念君方远游。

望妾理纨素。

秋风吹绿潭。

明月悬高树。

佳人饰净容。

招携从所务。

步栏杳不极。

离堂肃已扃。

轩高夕杵散。

气爽夜碪鸣。

瑶华随步响。

幽兰逐袂生。

踟蹰理金翠。

容与纳宵清。

泛艳回烟彩。

渊旋龟鹤文。

凄凄合欢袖。

冉冉兰麝芬。

不怨杼轴苦。

所悲千里分。

垂泣送行李。

倾首迟归云。

江南曲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七夕穿针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