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凌虚台记》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浏览量:370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凌虚台记》拼音版
líng tái
[ [ sòng dài ] ] shì
guó nán shān zhī xià , , ruò yǐn shí shān jiē       
fāng zhī shān , , gāo zhōng nán ; ; ér dōu zhī shān zhě , , jìn fēng       
zhì jìn qiú zuì gāo , , shì       
ér tài shǒu zhī , , wèi cháng zhī yǒu shān yān       
suī fēi shì zhī suǒ sǔn , , ér yǒu dāng rán zhě       
líng zhī suǒ wéi zhù       
fāng wèi zhù , , tài shǒu chén gōng zhàng xiāo yáo xià       
jiàn shān zhī chū lín zhī shàng zhě , , lèi lèi rén zhī háng qiáng wài ér jiàn       
yuē : : shì yǒu       
shǐ 使 gōng záo qián wéi fāng chí , , zhù tái , , gāo chū zhī yán ér zhǐ       
rán hòu rén zhī zhì shàng zhě , , huǎng rán zhī tái zhī gāo , , ér wéi shān zhī yǒng yuè fèn xùn ér chū       
gōng yuē : : shì míng líng       
gào cóng shì shì , , ér qiú wén wéi       
shì gōng yuē : : zhī fèi xìng chéng huǐ , , ér zhī       
zhě huāng cǎo tián , , shuāng zhī suǒ méng , , huī zhī suǒ cuàn       
fāng shì shí , , zhī yǒu líng tái ? ? fèi xìng chéng huǐ , , xiàng xún qióng , , tái zhī wéi huāng cǎo tián , , jiē zhī       
cháng shì gōng dēng tái ér wàng , , dōng qín zhī nián tuó quán , , nán hàn zhī zhǎng yáng , , zhà , , ér běi suí zhī rén shòu 寿 , , táng zhī jiǔ chéng       
shí zhī shèng , , hóng jié guǐ , , jiān ér dòng zhě , , bǎi bèi tái ér zāi ? ? rán ér shù shì zhī hòu , , qiú fǎng 仿 , , ér tuí yuán , , cún zhě , , huà wéi shǔ jīng qiū lǒng , , ér kuàng tái ! ! tái yóu shì zhǎng jiǔ , , ér kuàng rén shì zhī sàng , , wǎng ér lái zhě ! ! ér huò zhě kuā shì ér , , guò       
gài shì yǒu shì zhě , , ér zài tái zhī cún wáng       
yán gōng , , tuì 退 ér wéi zhī
凌虚台记译文

在终南山下修建州城,人们的起居饮食似乎都与山相连接。天下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靠近山的城邑,没有比扶风更近的。凭借离山最近的地方去寻求最高的山,按道理必然能做到。然而太守居住在这里,却不曾知道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从事理上来说是不应该这样的。这就是修筑凌虚台的原因。

当它还没有修筑的时候,太守陈公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在山下逍遥散步。看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一个接一个,就像人在墙外行走而只看见他的发髻一样。陈公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地方。”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了一座高台,(台)高出台房屋檐为止。这样一来,登上高台的人,恍惚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跳跃着快速冒出来的。陈公说:“这个台应该叫做凌虚台。”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并请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我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无法预料的。从前这里是荒草野地,被霜露覆盖,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地方。在那个时候,怎么会知道会有凌虚台呢?兴衰成败,相互更替无穷无尽,那么这个台再次变成荒草野地,也是不可预知的。我曾经和您一起登台远望,向东是秦穆公的祈年宫、橐泉宫,向南是汉武帝的长杨宫、五柞宫,向北是隋朝的仁寿宫、唐朝的九成宫。想想它们当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哪里只是比凌虚台强百倍呢?然而几代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大致模样,却只有破瓦断墙,不再有任何存在的东西,已经变成了庄稼地、荆棘丛、荒丘和土埂了,何况是这座凌虚台呢!这座台尚且不能依靠它来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忽来忽去的呢!如果有人想要凭借(凌虚台)向世人夸耀并且自我满足,那就错了。因为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而不在于台的存在或消失。”我向陈公说完这些话后,回来就写了这篇记。

凌虚台记注解
指城邑,这里用作动词,建城。
终南
山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扶风
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距终南山较近。
太守
官名,宋时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杖履
拄着拐杖,穿着鞋子。
矧(shěn)
况且。
祈年、橐泉
秦穆公时所建的宫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境内。
长杨、五柞(zuò)
汉朝宫殿名,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
仁寿、九成
宫殿名,在今陕西麟游县西。仁寿宫为隋文帝所建,九成宫为唐太宗扩建。
凌虚台记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年28岁。当时的凤翔知府为陈希亮,他在任上修筑了凌虚台,让苏轼作记。苏轼便写下了这篇《凌虚台记》,文中通过对凌虚台的描写和议论,表达了对事物兴衰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凌虚台记赏析

《凌虚台记》是一篇独具特色的记文。文章开篇点明修筑凌虚台的缘由,即太守陈公因见山之异而筑台。接着描述了筑台的过程和登台的感受,“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生动地写出了台与山相互映衬的奇妙效果。

然而,文章的重点并不在于对凌虚台的赞美,而是由此引发的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苏轼列举了秦、汉、隋、唐时期的宫殿,它们曾经宏伟壮丽,坚固无比,但如今都已化为废墟,更何况是一座小小的凌虚台呢?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事物的兴衰成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文章的高明之处在于,苏轼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上,而是进一步引申到人事的得失。他认为,人们不应该仅仅依靠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己,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真正值得依靠的东西。这种思想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写作手法上,文章层次分明,先叙述凌虚台的修筑,再引发议论,由实到虚,过渡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如“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等句子,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相关作品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

云间踏白看缠旗,莫忘西湖把酒时。

梦里吴山连越峤,樽前羌妇杂胡儿。

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

为问従军真乐否,书来粗遣故人知。

座上赋戴花得天字

清明初过酒阑珊,折得奇葩晚更妍。

春色岂关吾辈事,老狂聊作座中先。

醉吟不耐欹纱帽,起舞従教落酒船。

结习渐消留不住,却须还与散花天。

作书寄王晋卿忽忆前年寒食北城之游走笔为此

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蝴蝶作团飞。

王孙出游乐忘归,门前骢马紫金鞿。

吹笙帐底烟霏霏,行人举头谁敢睎。

扣门狂客君不麾,更遣倾城出翠帏。

书生老眼省见稀,画图但觉周昉肥。

别来春物已再菲,西望不见红日围。

何时东山歌采薇,把盏一听金缕衣。

昨见韩丞相言王定国今日玉堂独坐有怀其人

昼卧玉堂上,微风举轻纨。

铜瓶下碧井,百尺鸣飞澜。

俯仰清梦余,爱此一掬寒。

似予平生友,苦语凉肺肝。

秀眉玉两颊,矫矫如翔鸾。

置之江淮交,清诗洗江湍。

江鳞对白酒,信美非所安。

丞相功业成,还家酒杯宽。

人间有此客,折简呼不难。

相将扣东阁,起舞尽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