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菩提偈》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惠能浏览量:54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偈》拼音版
[ [ táng cháo ] ] huì néng
běn shù , , míng jìng fēi tái       
xìng cháng qīng jìng , , chù yǒu chén āi ! !        xīn shì shù , , shēn wéi míng jìng tái       
míng jìng běn qīng jìng , , chù rǎn chén āi ! !        běn shù , , míng jìng fēi tái       
      
菩提偈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佛性永远是清净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人心就像菩提树,身体如同明镜台。

明镜本来就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呢?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菩提偈注解
  1. 菩提:梵语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2. 明镜台:镜子的台座。在佛教中,常以明镜比喻人心的清净纯洁。
  3. 佛性:指一切众生本具的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这里强调佛性是纯净无染的。
菩提偈创作背景
惠能是唐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六祖。据说当时五祖弘忍大师想在弟子中寻找衣钵传人,让弟子们各作一偈以表明自己的悟境。神秀作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听到后,觉得神秀尚未彻悟,于是作了这首《菩提偈》,以表达自己对佛法更高层次的领悟,随后得到了弘忍大师的认可,将衣钵传给了惠能。
菩提偈赏析

《菩提偈》体现了惠能高深的禅悟境界和独特的佛法见解。

从内容上看,诗的开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以一种彻底的空观否定了外在的菩提树和明镜台等实体的存在,这是对传统佛教观念中执着于外在形象和事物的一种超越。“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则进一步强调了佛性的本质是纯净无染的,既然佛性如此清净,那么世间的尘埃等烦恼也就无处可存,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层面来阐释佛法的真谛。“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几句,将心和身分别比作菩提树和明镜台,再次强调了内心的清净本质,说明只要内心保持纯净,就不会被外界的烦恼所污染。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通过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佛教教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领悟其中的禅意。同时,诗歌反复强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起到了突出主题、加深印象的作用,让这种空观和清净的思想深入人心。整首诗体现了惠能对佛法的独特领悟和超凡的智慧,对后世佛教发展尤其是禅宗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禅宗经典的偈语之一,启发着无数修行者去探寻内心的清净和觉悟。

作者惠能介绍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惠能相关作品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偈一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