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永远是清净的,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人心就像菩提树,身体如同明镜台。
明镜本来就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呢?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从内容上看,诗的开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以一种彻底的空观否定了外在的菩提树和明镜台等实体的存在,这是对传统佛教观念中执着于外在形象和事物的一种超越。“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则进一步强调了佛性的本质是纯净无染的,既然佛性如此清净,那么世间的尘埃等烦恼也就无处可存,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层面来阐释佛法的真谛。“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几句,将心和身分别比作菩提树和明镜台,再次强调了内心的清净本质,说明只要内心保持纯净,就不会被外界的烦恼所污染。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通过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佛教教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领悟其中的禅意。同时,诗歌反复强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起到了突出主题、加深印象的作用,让这种空观和清净的思想深入人心。整首诗体现了惠能对佛法的独特领悟和超凡的智慧,对后世佛教发展尤其是禅宗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禅宗经典的偈语之一,启发着无数修行者去探寻内心的清净和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