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蜀道难》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萧纲浏览量:418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蜀道难》拼音版
shǔ dào nán
[ [ nán běi cháo ] ] xiāo gāng
shān bǎi , , shuǐ sān huí       
shēng xià gāo , , yuán duàn hái
蜀道难注解

  ①巫山:山名。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北与大巴山相连,形如“巫”字,故名。长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峡。战国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朝云。”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②巴水:巴山之水。巴山,大巴山脉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山地的总称。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称千里巴山。简称巴山。同时也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
  ③三回曲:三次回转曲折。
  ④下复高:下声又高声。下声,笛声低音的称呼。
  ⑤猿啼:猿猴的啼叫。
  ⑥断还续:断了又接续。断断续续。

蜀道难译文

  巫山之长有七百里,巴水的水流弯曲,曲折颇多。行在巴水之上,不断有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声调时高时低,两岸的猿啼不断,断了还续。

蜀道难赏析

  诗文所写场景扩大。用“巫山”和“巴水”二词描画出整个长江三峡。巴水:此处指三峡之水,所谓“三回曲”言其迂回曲折。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江水》称三峡全长七百里,此为古人估测之数。解放后实测为一百九十三公里。
  后两句诗,在前面描画的场景之中,更是注入了声和情。江岸传来的笛声时低时高,悠扬婉转,猿声凄清,时断时续,山谷传响,长鸣不绝。点化古《渔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意在抒写心中幽情,景、声、情三者融为一体,音律和谐,营造出—片清丽忧伤的新境界来,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萧纲介绍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萧纲相关作品

水中楼影诗

水底罘罳出,萍间反宇浮。风生色不坏,浪去影恒留。

蜀道难

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

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

蜀道难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采莲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