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句》原文
朝代:明朝 作者:凌濛初浏览量:96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句》拼音版
[ [ míng cháo ] ] líng méng chū
běn dài jiāng xīn tuō míng yuè , , shuí zhī míng yuè zhào gōu
句古诗译文

本来打算把自己的一片真心托付给明月,没想到明月却照着沟渠。这句话常用来比喻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

句古诗注解
  • 本待:本来打算,原本想要。
  • 将心托明月:把自己的心意托付给明月,表达真心。
  • 沟渠:指下水道、排水沟,这里比喻不值得关注的地方。
句创作背景

凌濛初是明朝的文学家,他的这一诗句具体创作背景并无明确详细记载。不过从诗句本身情感来看,可能是其在人际交往、情感经历或追求理想等过程中,遭遇了他人的不理解、忽视,自己的一番好意没有得到对方的重视,从而有感而发写下此句。

句古诗赏析

此句短短十四个字,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失落之感。“本待将心托明月”,一个“托”字,将自己的赤诚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月在中国文化中向来代表着高洁、纯净,以明月为寄托,可见其真心之纯粹。然而“谁知明月照沟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明月不照自己的心意所向,反而照着沟渠,这一画面感十足的表述,把希望破灭后的那种失望、愤懑体现得入木三分。此句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深远,能引起人们在类似情感体验上的强烈共鸣,因此流传甚广。

句知识点

这句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明月”起兴,引出自己的情感。同时明月和沟渠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自己的真心被辜负的无奈。在文学作品中,此句常被引用,用来表达好心没好报、真心被错付的情感。

句讲解

这句诗我们可以从情感和文化两个层面来理解。从情感上,它描绘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困境,当我们对他人付出真心,满怀期待地希望得到回应时,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失落是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从文化层面来看,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月的意象,明月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美好、纯洁、光明等,在这里却没有达成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更增添了一种悲剧色彩。它也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好可能不被理解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能够理解和回应我们真心的人。

作者凌濛初介绍
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别号即空观主人。汉族,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 据《浙江通志》,凌家祖先世代为官。高祖凌敷,曾祖凌震,祖父凌约言(嘉
凌濛初相关作品

《拍案惊奇·卷卅六》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