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蛇》原文
朝代:近代 作者:冯至浏览量:372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呵,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相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蛇》拼音版
shé
[ [ jìn dài ] ] féng zhì
de shì tiáo zhǎng shé , , jìng jìng méi yǒu yán       
wàn mèng dào shí , , qiān wàn , , yào sǒng       
shì zhōng chéng de bàn , , xīn hài zhe liè de xiàng ; ; xiǎng mào de cǎo yuán tóu shàng de nóng de       
yuè guāng bān de qīng qīng cóng ér qīng qīng zǒu guò ; ; de mèng jìng xián le lái , , xiàng zhī fēi hóng de huā duǒ
例句
这块表的准确性可以说是~。
蛇创作背景

  此诗是冯至早期抒情诗的名篇,写于1926年,对当时激情宣泄的“五四”诗歌是一种反拨。作为一个接受了“五四”现代意识的时代青年,他有着美好的理想,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冯至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索之中,并将其渗透到此诗的内容与形式之中。
  据说作者当时是看了一幅画,他根据这幅画写了这首诗。此诗后被收录于作者1927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的《昨日之歌》诗集中。

蛇赏析

  这是一首吟咏爱情的寂寞的诗作,在《蛇》这首诗中,作者一改人们心目中蛇的原形,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作者日后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主要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青春是美好的,但往往也是寂寞的甚或是苦闷的,因而这样的诗对年轻的读者会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但是对于自己的早期诗作,冯至后来并不满意。冯至在解放后写的《冯至诗文选集·序》里曾这样说:“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如果说它们还有些许意义,那就是从这里边还看得出‘五四(即五四运动)’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不过,这已道出了《蛇》这样的诗的意义。

蛇鉴赏

  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它奇特而幽深的比喻:诗人将暗恋之思说成是“寂寞”,并将其比喻成“蛇”,其想象是奇特的。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未经表达的爱,也就是人们说的“单相思”。单相思很伟大,因为它培养了想象力。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第二节写“蛇”的“乡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蛇与秀发的关系一般会让人们想起古希腊美妙的神话,有着姣人可爱面容的美杜莎,其秀发上却是无数吐着红信的毒蛇,见到她真实面容的人瞬间化为石头,美与恶的合体之神是非常令人神奇的。或许冯至的蛇与秀发的想象也受到此神话的启示吧。
  诗的最后一节写“蛇”的归来,用“月影”的比喻,不仅写出了蛇的轻盈、迅捷,也写出了它的灵性,“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这样,从诗一开始的“你万一梦到它时”又回到了对方的梦,全诗就这样写出了一种“互梦”:“蛇”梦到了那“茂密的草原”,而对方也梦到了这条“蛇”;更为奇异的是“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诗写到这里,由朦胧的情调和奇异的想象落脚到一个具体的意象,色调也一下子加重了。请注意用在这里的“绯红”,人们很难设想它置换成“蓝色”“白色”甚或“红色”,因为它恰好传达出全诗那种浓郁的羞涩的情感色调。读了这首诗,人们不仅感到作者的内向,也深深感到了梦到这条蛇的“她”的羞涩。“绯红”,恰好是一种羞涩的色调。
  的确,“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这就是《蛇》这首诗给人们的感受。它写出了无言的寂寞,也写出了爱的深沉;它有着奇异的想象,也刻画下它投下的浓重阴影。据诗人说,他是看到一幅衔着一朵红花的蛇的木刻画后写下这首诗的。但是,这只是对他全部生活的一个触动。从一幅画到一首诗,这中间仍有着许多难以言传的秘密。
  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它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创造性地融合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要素,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和诗意。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式,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带给读者的是柔情、是爱、是美。

蛇名家点评

  当代诗人何其芳《诗歌欣赏》:“《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根柱《地球上的王家庄》:“《蛇》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爱情诗,诗中青春时代那种深深的苦闷、纯洁而羞涩的爱恋和奇异的想象力无不实践着冯至二十年代的创作主题:青春与爱。”
  华东师大《中文自修》杂志编辑、副编审、《上海诗人》编辑李天靖《我与光一起生活 中外现代诗结构·意象》:“冯至前期的诗的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有感伤的意味。诗人在诗中的超乎常人的心理,均因相思之切所引起,由此创造了蛇这个令人惊悚的意象,这种陌生化的处理,也即艾布拉姆所说,“使得平常所认知的世界‘变得陌生’从而更新了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但却折射出诗人的一种病态之美的倾向,似梅什金公爵之于娜司泰谢·菲里波芙娜。”

作者冯至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河北涿县人。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等,论著《杜甫传》等。
冯至相关作品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竟也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一九二五年

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几条婉转的小路,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

原野──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它们都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

我们紧紧抱住,好像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