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卢生祠戏题》原文
朝代:清朝 作者:陈沆浏览量:154

梦想三山更五湖,新从世外得真吾。

生来不是封侯相,便过邯郸梦也无。

《卢生祠戏题》拼音版
shēng
[ [ qīng cháo ] ] chén hàng
mèng xiǎng sān shān gèng , , xīn cóng shì wài zhēn       
shēng lái shì fēng hóu xiàng , , biàn 便 guò hán dān mèng
卢生祠戏题古诗译文

梦想着去游览三山和五湖,刚从世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生来就没有封侯拜相的命,就算路过邯郸,连做那样的美梦也没有。

卢生祠戏题古诗注解
  •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 五湖:一般指太湖,这里泛指天下的湖泊。
  • 封侯相:指能够被封为侯爵,成为将相,比喻取得显赫的功名。
  • 邯郸梦:即黄粱美梦,出自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故事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遇到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枕头,他在枕上入睡后,经历了一生的荣华富贵,醒来时店主人煮的黄粱饭还没熟。
卢生祠戏题创作背景

具体创作背景并无明确详细记载,但从诗的内容可以推测,诗人可能在人生经历中对功名利禄有了自己的感悟。也许是在游历过程中,看到卢生祠等与“邯郸梦”相关的事物,从而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心境。

卢生祠戏题古诗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首句“梦想三山更五湖,新从世外得真吾”,展现出诗人对自由、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三山”“五湖”代表着广阔的天地和逍遥自在的境界,“得真吾”体现出他找到了内心真正的自我,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第二句“生来不是封侯相,便过邯郸梦也无”,是一种豁达的自嘲。诗人意识到自己没有封侯拜相的命,连做黄粱美梦的资格似乎都没有。这并非是消极的自我否定,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整首诗通过对比梦想中的自由生活和世俗的功名利禄,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功名的不屑。

卢生祠戏题知识点

1. “三山五湖”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仙山和名湖,象征着超脱尘世、逍遥自在的境界。

2. “邯郸梦”是一个著名的典故,寓意着人生如梦,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常被用来表达对功名利禄的看淡。

3. 陈沆是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卢生祠戏题讲解

这首诗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情感表达上看,诗人展现出了一种超脱和豁达。他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执着于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精神的自由。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

从文化内涵上看,诗中运用了“三山五湖”和“邯郸梦”等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这些典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卢生祠戏题》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陈沆介绍
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乾隆五十年(1785)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
陈沆相关作品

罢却儿女戏,放他花木生。

扫地云粘帚,耕山鸟怕牛。

点入旱云千国仰,力浮尘世一毫轻。

卢生祠戏题

梦想三山更五湖,新从世外得真吾。

生来不是封侯相,便过邯郸梦也无。

雨后行舟

春江一雨嫩寒催,水上油云拨不开。

忽被东风吹散尽,好山无数入船来。

扬州城楼

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

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

穹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轮。

道谊既经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

嘲庐山道士

啖肉先生欲上升,黄云踏破紫云崩。

龙腰鹤背无多力,传与麻姑借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