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望天门山》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浏览量:8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拼音版
wàng tiān mén shān
[ [ táng cháo ] ] bái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 , shuǐ dōng liú zhì huí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àng duì chū , , fān piàn biān lái
望天门山注解

  ⑴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天门山一带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回: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至此,一作“直北”,一作“至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和管士光编著的《李白诗集新注》,《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望天门山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望天门山名家点评

  宋代陆游《入蜀记》:(出姑孰)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说尽目前山水。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一幅绝好画意。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指点景物如画。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以山相对,照应“中断”;以水流回,承应“江开”,意调出自天然。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语无深意,写景逼真。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此天然图画境界,正难有此大手笔写成。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对结另是一体。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不得以半律议之。胡应麟曰: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大江自岷山来,与金沙江合,凤舞龙飞,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远在夕阳明处。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

作者李白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相关作品

醉後赠从甥高镇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

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

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重廉蔺。

匣中盘剑装鱼昔鱼,闲在腰间未用渠。

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

醉后赠王历阳(历阳,和州也)

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

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

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

举酒挑朔雪,从君不相饶。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此诗杨慎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一

白杨双行行,白马悲路傍。

晨兴见晓月,更似发云阳。

溧水通吴关,逝川去未央。

故人万化尽,闭骨茅山冈。

天上坠玉棺,泉中掩龙章。

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

逸气竟莫展,英图俄夭伤。

楚国一老人,来嗟龚胜亡。

有言不可道,雪泣忆兰芳。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

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

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

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

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

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

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

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

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

为余话幽栖,且述陵阳美。

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

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

黄鹤久不来,子安在苍茫。

东南焉可穷,山鸟飞绝处。

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

闻此期振策,归来空闭关。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

且寄一书札,令予解愁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