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初生,采桑陌上提筐行;蚕欲老,夜半不眠常起早。
衣不暇浣发不簪,还恐天阴坏我蚕。
回头吩咐小儿女,蚕欲上山莫言语。
蚕初生,采桑陌上提筐行;蚕欲老,夜半不眠常起早。
衣不暇浣发不簪,还恐天阴坏我蚕。
回头吩咐小儿女,蚕欲上山莫言语。
蚕刚孵化出来时,养蚕人提着筐子到田间小路上采摘桑叶;蚕快要成熟时,养蚕人半夜都不敢睡觉,每天起得很早。他们连衣服都顾不上洗,头发也来不及梳理,还担心阴天会伤害到蚕宝宝。回过头来叮嘱家中的小儿女,当蚕要上山结茧时,千万不要大声说话。
在清朝时期,养蚕缫丝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很多家庭以此为生。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深入乡村,目睹了养蚕人家的辛勤劳作后创作的,旨在展现养蚕人生活的艰辛和对蚕宝宝的悉心照料。
这首诗以养蚕的过程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养蚕人的生活。诗中通过“蚕初生”“蚕欲老”两个阶段,展现了养蚕人从始至终的忙碌。“衣不暇浣发不簪,还恐天阴坏我蚕”,用细节描写体现了养蚕人对蚕的重视和担忧,他们为了蚕的生长,连自己的形象都顾不上。“回头吩咐小儿女,蚕欲上山莫言语”,则进一步表现了养蚕人对蚕结茧的谨慎态度,害怕惊扰到蚕。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养蚕人的辛勤和不易。
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养蚕业的重要地位。养蚕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养蚕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蚕的生长过程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温度、湿度等,所以养蚕人会格外关注天气变化。“蚕上山”是养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此时蚕需要安静的环境来结茧。此外,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养蚕人的生活场景。
《养蚕词》通过对养蚕人日常劳作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诗的开篇描绘了养蚕人随着蚕的生长阶段而忙碌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一年到头为了生计而辛苦奔波。中间两句通过对养蚕人外在形象的刻画,如“衣不暇浣发不簪”,突出了他们为了养蚕而无暇顾及自身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他们的勤劳和对蚕的专注。最后一句“回头吩咐小儿女,蚕欲上山莫言语”,则从侧面体现了养蚕工作的精细和重要性,一点点的惊扰都可能影响到蚕的结茧。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养蚕业的一些基本知识,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