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咏日》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宋太祖浏览量:60

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咏日》拼音版
yǒng
[ [ sòng cháo ] ] sòng tài
chū wèi chū guāng , , qiān shān wàn shān huǒ       
zǒu xiàng tiān shàng lái , , zhú què cán xīng gǎn què yuè
咏日古诗译文

太阳将要出来还未出来,光芒就已经强烈灼目,千万座山峦都像着了火一样红亮。不一会儿太阳升上了天空,赶跑了残星,也赶跑了月亮。

咏日古诗注解
  • 光辣挞:形容阳光强烈耀眼的样子。
  • 须臾:片刻,一会儿。
  • 逐却:赶跑,驱逐。
咏日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背景虽并无确切史料记载,但一般认为宋太祖赵匡胤胸怀大志,欲成就一番霸业。这首诗借咏太阳,抒发了他的远大抱负和豪迈气概,可能是他在未登基之前,内心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天下的雄心时所作。

咏日古诗赏析

诗的前两句“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生动地描绘了日出前的景象,阳光虽未完全展露,但那强烈的光芒已让千山万壑如同燃烧一般,极具视觉冲击力,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后两句“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则展现了太阳升起后的气势,它迅速登上天空,赶跑了残星和月亮,象征着新生力量的崛起和不可阻挡,体现出一种霸气和自信。整首诗意境宏大,情感豪迈,体现了作者的帝王之气和远大志向。

咏日知识点

1.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

2.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诗人常常借所咏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或哲理。《咏日》就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借太阳来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

咏日讲解

从文学角度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极具表现力。“光辣挞”这样独特的表述,生动地描绘出日出前阳光的强烈,给人以鲜明的感官印象。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如“千山万山如火发”,将日出的壮观景象进行了放大和渲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思想内涵方面,诗中展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太阳象征着正义和强大的力量,它驱逐黑暗,带来光明,暗示着作者要扫除一切障碍,开创一番伟大事业的决心。这种豪情壮志和帝王气魄,也正是宋太祖赵匡胤性格的体现。

作者宋太祖介绍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宋太祖相关作品

日诗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却赶月。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咏日

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