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登鹳雀楼》原文
朝代:唐朝 作者:畅当浏览量:147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拼音版
dēng guàn què lóu
[ [ táng cháo ] ] chàng dāng
jiǒng lín fēi niǎo shàng , , gāo chū shì chén jiān       
tiān shì wéi píng , , liú duàn shān
登鹳雀楼古诗译文

鹳雀楼高耸在飞鸟之上,远离了世间的尘嚣。天空好像围起了平坦的原野,黄河奔腾流入断山之间。

登鹳雀楼古诗注解
  • 迥临:高耸地面对着。
  • 世尘:世间的尘俗。
  • 天势:天空的形势。
  • 断山:阻隔的山。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畅当此诗的创作具体时间不详。鹳雀楼在唐朝是一处游览胜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登临赋诗。畅当登上鹳雀楼,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这首诗开篇“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鹳雀楼的高耸入云,仿佛凌驾于飞鸟之上,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后两句“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则从宏观的角度描绘了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黄河奔腾着流入阻隔的山峦,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

登鹳雀楼知识点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登鹳雀楼讲解

这首诗是畅当登鹳雀楼时的即兴之作。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鹳雀楼的高度,突出了它的雄伟和壮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之感。后两句则描绘了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和伟大。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在登高望远时所抒发的情感和胸怀。

作者畅当介绍
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后期儒士。官宦世家,畅璀之子。  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与弟诸皆有诗名。诗一卷。畅当父亲畅璀,唐肃宗时官至散骑常侍,唐代宗时,与裴冕、贾至、王延昌待制集贤院,终于户部尚书。由于畅当出身子官宦家庭,所以举进士,以儒学出名。唐德宗贞元初,畅当任太常博士,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德宗昭德皇后去世,下诏商议太子服丧之事。畅当对博士张荐、柳冕、李吉甫说:按照惯例,儿子为母亲服齐衰丧三年,至于皇太子为皇后服丧,古书没有明确记载。晋元皇后死时,也不清楚太子服丧的制度,杜预言古天子三年丧期,即葬除去丧服,魏也以此为准。但皇太子与国家的地位一样重要,若不变更常制,东宫大臣仆从也得穿缞麻之衣出入殿省,这势必有碍于国家大事的正常进行。于是,太子遂葬后除服。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文德皇后卒,太子服丧的规定国史中也无记载,至第二年正月,以晋王为并州都督,命官后,当即除去丧服。今皇太子应根据魏、晋制度服丧,既葬而祭,既祭而除丧服。宰相刘滋、齐映等人反对畅当的意见,唐德宗又诏宰相与有司重新议定。畅当从实际出发,说服了群臣,将他所说立为定制。 由此可知,畅当是一位颇有改革精神的人,他虽以儒学出名,但不墨守成规。在礼义至重的封建社会,畅当能根据实际,大胆变革,确有见地。
畅当相关作品

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一作杜甫诗)

酒渴爱江清,馀酣漱晚汀。

软莎欹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春日过奉诚园(一作曲江,一作玉林园)

帝里阳和日,游人到御园。

暖催新景气,春认旧兰荪。

咏德先臣没,成蹊大树存。

见桐犹近井,看柳尚依门。

献地非更宅,遗忠永奉恩。

又期攀桂后,来赏百花繁。

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南充谢郡客游澧州留赠宇文中丞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己。

萧萧若凌虚,襟带顿销靡。

车服率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

忽逢平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

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九日陪皇甫使君泛江宴赤岸亭

羁旅逢佳节,逍遥忽见招。

同倾菊花酒,缓棹木兰桡。

平楚堪愁思,长江去寂寥。

猿啼不离峡,滩沸镇如潮。

举目关山异,伤心乡国遥。

徒言欢满座,谁觉客魂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