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游太平山》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孔稚圭浏览量:146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

《游太平山》拼音版
yóu tài píng shān
[ [ nán běi cháo ] ] kǒng zhì guī
shí xiǎn tiān mào fèn , , lín jiāo róng quē       
yīn jiàn luò chūn róng , , hán yán liú xià xuě
游太平山古诗译文

山石险峻,把天空的容颜分隔;树林交错,使阳光的形状残缺。背阴的山涧,春花纷纷飘落;寒冷的山岩,夏日还留存着积雪。

游太平山古诗注解
  • 太平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
  • 天貌分:指山石陡峭,将天空分割得支离破碎。
  • 日容缺:树林交错,阳光难以完整地洒下。
  • 阴涧:背阴的山涧。
  • 春荣:春花。
  • 寒岩:寒冷的山岩。
游太平山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孔稚圭一生未曾远离江南,太平山当在其生活范围之内。诗人游览太平山,被山中的险峻景色和独特气候所触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以描绘太平山的奇景。

游太平山古诗赏析

这首诗短短二十字,却生动地描绘出太平山的奇险壮丽。前两句“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从视觉角度入手,通过“石险”“林交”,展现出山势的险峻和树林的茂密,“天貌分”“日容缺”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环境下天空和阳光的独特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后两句“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从季节和气候的反差来突出太平山的奇特。阴涧中春花飘落,而寒岩上却留存着夏日的积雪,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多变。整首诗用词精准,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

游太平山知识点

1. 孔稚圭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多描绘山水景色。

2. 这首诗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如“天貌分”“日容缺”的夸张,以及“春荣”与“夏雪”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石”“林”“阴涧”“寒岩”等意象共同构成了太平山的独特景观。

游太平山讲解

同学们,我们来学习这首《游太平山》。首先看诗的题目,“游”表明这是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诗的前两句,大家想象一下,当我们置身于险峻的山石之间,抬头望去,天空被山石分割得一块一块的,是不是很奇特?而树林交错,阳光都不能完整地洒下来,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后两句呢,阴涧里春花飘落,一般春天是花开的季节,可这里花却落了;再看寒岩上还有夏天的积雪,这和我们平时的认知是不是很不一样?诗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太平山的与众不同。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诗人的这种手法,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对比,来描绘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

作者孔稚圭介绍
孔稚圭(447~501),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豫章王萧嶷死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写作碑文,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
孔稚圭相关作品

游太平山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

游太平山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阴涧落春荣,寒岩留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