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子虽可悲,有子未为喜。
断以释子言,莫非假合耳。
杜陵咏为麟,瑞物能有几。
昌黎谓之枭,恶德乃类是。
无之恐无后,有之亦为累。
苟非弗克肖,曷若听其逝。
颜路之亡回,宣尼之丧鲤。
此皆长而贤,痛甚于幼死。
夷甫虽尝云,情钟在我辈。
过哀亦奚为,巡有复生理。
子夏空失明,季札号知礼。
吾友方盛年,何忧乏良嗣。
无子虽可悲,有子未为喜。
断以释子言,莫非假合耳。
杜陵咏为麟,瑞物能有几。
昌黎谓之枭,恶德乃类是。
无之恐无后,有之亦为累。
苟非弗克肖,曷若听其逝。
颜路之亡回,宣尼之丧鲤。
此皆长而贤,痛甚于幼死。
夷甫虽尝云,情钟在我辈。
过哀亦奚为,巡有复生理。
子夏空失明,季札号知礼。
吾友方盛年,何忧乏良嗣。
按照佛家的说法,一切都是因缘假合而成。
杜甫曾咏叹麒麟,然而祥瑞之物能有多少呢?
韩愈称有些人为枭,那是因为他们有着恶劣的品德。
没有儿子担心后继无人,有了儿子如果不成器也是一种拖累。
如果儿子不能继承良好的品德和才能,还不如让他离去。
颜路失去了颜回,孔子失去了孔鲤。
他们都是长大成人且贤良的儿子,(父母)失去他们的痛苦比幼子夭折更为深切。
王夷甫虽然曾说过,情感集中在我们这些人身上。
但过度哀伤又有什么用呢,生命循环往复,还有重新生育的可能。
子夏因丧子而哭瞎了眼睛,季札被认为是懂得礼仪的人(他在儿子死后也不过分哀伤)。
我的朋友您正处于盛年,何必担忧没有好的后代呢?
从内容上看,诗的开篇 “无子虽可悲,有子未为喜” 就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打破常规观念,引发读者的思考。诗人接着引入佛家 “假合” 的观点,试图从哲学层面来淡化幼子夭折带来的悲痛,认为一切都是因缘所致。然后通过杜甫赞麒麟、韩愈喻枭的例子,说明孩子的品质和才能并非必然美好,有子也未必是好事,进一步宽慰友人。诗中还列举了颜路丧颜回、孔子丧孔鲤的事例,强调即使是贤良的长子去世,父母的痛苦更甚,以此来对比张石山幼子之亡,让他明白自己的痛苦并非是最极致的。同时,诗人以王夷甫的话说明人之常情会为亲人离世而悲痛,但又劝友人过度哀伤无用,还以子夏失明和季札知礼为例,告诫友人应适度控制悲伤。最后,“吾友方盛年,何忧乏良嗣” 一句,直接点明友人正值盛年,还有机会生育优秀的后代,给友人以希望和安慰。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杜甫、韩愈、颜路、孔子、子夏、季札等,通过这些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诗人通过对比、举例等方式,层层递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晰,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安慰,又不失理性和客观,让友人在悲痛中能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和启示。整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温暖的情谊,是一首优秀的安慰诗作。
无子虽可悲,有子未为喜。
断以释子言,莫非假合耳。
杜陵咏为麟,瑞物能有几。
昌黎谓之枭,恶德乃类是。
无之恐无后,有之亦为累。
苟非弗克肖,曷若听其逝。
颜路之亡回,宣尼之丧鲤。
此皆长而贤,痛甚于幼死。
夷甫虽尝云,情钟在我辈。
过哀亦奚为,巡有复生理。
子夏空失明,季札号知礼。
吾友方盛年,何忧乏良嗣。
日夕庚暑袢,无以袪热恼。
甘霔从何来,雷轰电光绕。
热如天潢翻,滂流浃清晓。
六合开新宇,一气苏群槁。
凉颸散窗户,炎熇泯如扫。
从此协雨暘,免使虞旱涝。
庶几膴膴原,俱敛穰穰宝。
大东与小东,民力差已耗。
天公匪愦愦,善应固有道。
未忧供百需,且欲资一饱。
维鱼行协占,焚尪颂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