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易水歌》原文
朝代:先秦 作者:荆轲浏览量:4828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拼音版
shuǐ
[ [ xiān qín ] ] jīng
fēng xiāo xiāo shuǐ hán , , zhuàng shì hái
易水歌古诗译文

风声萧萧地吹着,易水寒气袭人,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

易水歌古诗注解
  • 萧萧:风声。
  • 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为燕国的南界。
  •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这里指荆轲。
易水歌创作背景

战国末年,秦国势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荆轲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启程前往秦国。临行前,燕太子丹和宾客们身穿白衣,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荆轲有感于此,便作了这首《易水歌》。

易水歌古诗赏析

整首诗只有两句,却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氛围。“风萧萧兮易水寒”,通过描写风声和易水的寒冷,渲染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气氛,衬托出荆轲赴死的决心和无畏的精神。“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直白地表达了荆轲明知此去必死,但依然义无反顾的决绝。短短两句诗,将荆轲的侠义、勇敢和视死如归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易水歌知识点

《易水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先秦时期慷慨悲歌的风格。诗中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这种手法在后世诗歌中经常被使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侠义文化。

易水歌讲解

从诗句内容来看,第一句写景,描绘出易水岸边风声呼啸、寒冷刺骨的景象,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第二句抒情,直接抒发了荆轲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要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荆轲的侠义精神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正义和勇敢的追求,即使在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作者荆轲介绍
荆(jīng)轲(ke)(?~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汉族,战国末期卫国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jū)的药囊击中,被秦王拔剑所杀,秦王杀他时连刺八下才停手,行刺失败被杀。
荆轲相关作品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