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
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
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
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
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
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
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
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
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
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
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
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
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堤岸旁花瓣如雨般飘落,面对这美好的时光,只能借此排遣无奈的情绪。春色还能够描绘留存,可那万紫千红都已化作尘土。杜鹃声声催促着归期,黄莺收起了甜言蜜语,燕子像是在说着挽留人的话语。栏杆旁的红芍药花,成了这美好时光留下的孤独主人。
真的是无比痛恨那东风,它吹过了几番,却都不像这一次这般令人痛苦。曾经的快乐之事和赏心乐事都已消逝殆尽,忽然看到传递消息的书信。湖水湖面上的烟雾,山峰的南边和北边,处处都是令人悲伤的地方。新塘边的杨柳,纤细的腰肢还在随风舞动。
关于褚生《百字令》的具体创作背景,由于资料有限难以确切知晓。但从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可能是作者在一个暮春时节,面对春光消逝、美好不再的景象,触景生情而创作。或许作者当时正经历着人生的挫折或离别之苦,借这首词抒发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词以暮春之景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无奈。上阕描绘了一幅落花纷飞、春色渐逝的画面,“半堤花雨”“万紫千红尘土”营造出一种凄美、衰败的氛围。“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通过杜鹃、黄莺、燕子等鸟类的不同表现,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归期的期盼,又有对眼前美好时光的留恋。“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将红芍药花拟人化,它成了美好时光的孤独守护者,暗示着美好事物的逐渐消逝。
下阕则着重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怨恨,“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东风的吹拂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这次的痛苦更甚于以往,可见作者内心的哀伤之深。“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曾经的欢乐已不复存在,一封书信的到来或许又勾起了作者新的思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湖光山色本应是美好的,但在作者眼中却处处充满了悲伤。最后“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以杨柳的欢快舞动与作者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1. 《百字令》是词牌名,又名《念奴娇》《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
2. 诗词中常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本词中“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鸟类人的情感和行为;“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与作者的悲伤情绪形成对比。
3. 暮春时节在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时光的流转,引发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百字令》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作者通过对暮春景色的细致描绘,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落花、飞鸟到湖水、杨柳,每一处景物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学习这首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是如何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在阅读和欣赏诗词时,我们要注意捕捉其中的意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倚危栏,斜日暮。
蓦蓦甚情绪。
稚柳娇黄,全未禁风雨。
春江万里云涛,扁舟飞渡。
那更听、塞鸿无数。
叹离阻。
有恨落天涯,谁念孤旅。
满目风尘,冉冉如飞雾。
是何人惹愁来,那人何处。
怎知道、愁来不去。
半堤花雨。
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
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
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
绕栏红药,韶华留作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
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
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
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
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
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
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
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
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
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