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永遇乐》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浏览量:432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拼音版
yǒng
[ [ sòng cháo ] ] shì
péng chéng xiǔ 宿 yàn lóu , , mèng pàn pàn , , yīn zuò       
míng yuè shuāng , , hǎo fēng shuǐ , , qīng jǐng xiàn       
gǎng tiào , , yuán xiè , , rén jiàn       
dǎn sān , , kēng rán , , àn àn mèng yún jīng duàn       
máng máng zhòng xún chù , , jiào lái xiǎo yuán háng biàn       
tiān juàn , , shān zhōng guī , , wàng duàn yuán xīn yǎn       
yàn lóu kōng , , jiā rén zài , , kōng suǒ lóu zhōng yàn       
zhōng mèng , , céng mèng jiào , , dàn yǒu jiù huān xīn yuàn       
shí duì huáng lóu jǐng , , wéi hào tàn
永遇乐古诗译文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像水一样清凉,夜景清幽无限。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儿晶莹流转,这一切的美好,可惜却无人看见。三更鼓声很有节奏,一片树叶掉落地上声音铿然,我从黯黯的梦境中陡然惊断。夜色茫茫,再也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行遍。

我这漂泊天涯的疲倦游子,已经望断了山中的归路,一心把故园苦苦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人间,楼中的画梁上只有双燕枉自呢喃。古今万事皆如梦幻,何曾有人真正从梦中醒转,纵然有旧欢新怨也只留在心间。到那时有人面对这黄楼夜色,也会为我发出深长的喟叹。

永遇乐古诗注解
  • 燕子楼: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 紞(dǎn)如:击鼓声。
  •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 梦云:用楚王梦巫山神女之典,这里借指盼盼。
  • 天涯倦客:作者自谓。
  •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永遇乐创作背景

此词是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任徐州知州时所作。苏轼夜宿燕子楼,梦到唐代贞元年间张愔之妾盼盼,因而写成了这首词。当时苏轼政治上处境坎坷,而燕子楼的故事,尤其是盼盼的遭遇,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永遇乐古诗赏析

上阕描绘了燕子楼周围清幽的夜景,明月、好风、曲港、跳鱼、圆荷、泻露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寞的氛围。“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以动衬静,更添几分凄凉。下阕由景入情,作者以“天涯倦客”自比,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全词意境清幽,情感深沉,将景、情、理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永遇乐知识点

1.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阔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

2.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这首词中运用了楚王梦巫山神女等典故,丰富了词的内涵,增添了文化底蕴。

3. 以景衬情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词上阕的夜景描写,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使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然深沉。

永遇乐讲解

这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它通过对燕子楼夜景的描写和对盼盼故事的联想,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在艺术特色方面,词的意境营造十分出色,上阕的写景犹如一幅清幽的水墨画,让人感受到宁静与寂寞。下阕则情感真挚,将思乡之情、人生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融为一体。

从文学价值上看,这首词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典的运用使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以景衬情的手法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同时,它也反映了苏轼在政治上遭遇挫折时的心境,具有

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相关作品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

云间踏白看缠旗,莫忘西湖把酒时。

梦里吴山连越峤,樽前羌妇杂胡儿。

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

为问従军真乐否,书来粗遣故人知。

座上赋戴花得天字

清明初过酒阑珊,折得奇葩晚更妍。

春色岂关吾辈事,老狂聊作座中先。

醉吟不耐欹纱帽,起舞従教落酒船。

结习渐消留不住,却须还与散花天。

作书寄王晋卿忽忆前年寒食北城之游走笔为此

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蝴蝶作团飞。

王孙出游乐忘归,门前骢马紫金鞿。

吹笙帐底烟霏霏,行人举头谁敢睎。

扣门狂客君不麾,更遣倾城出翠帏。

书生老眼省见稀,画图但觉周昉肥。

别来春物已再菲,西望不见红日围。

何时东山歌采薇,把盏一听金缕衣。

昨见韩丞相言王定国今日玉堂独坐有怀其人

昼卧玉堂上,微风举轻纨。

铜瓶下碧井,百尺鸣飞澜。

俯仰清梦余,爱此一掬寒。

似予平生友,苦语凉肺肝。

秀眉玉两颊,矫矫如翔鸾。

置之江淮交,清诗洗江湍。

江鳞对白酒,信美非所安。

丞相功业成,还家酒杯宽。

人间有此客,折简呼不难。

相将扣东阁,起舞尽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