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行香子》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浏览量:142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拼音版
háng xiāng
[ [ sòng cháo ] ] shì
qīng chén , , yuè yín       
jiǔ zhēn shí mǎn shí fèn       
míng , , láo shén       
tàn zhōng , , shí zhōng huǒ , , mèng zhōng shēn       
suī bào wén zhāng , , kāi kǒu shuí qīn       
qiě táo táo jìn tiān zhēn       
shí guī , , zuò xián rén       
duì zhāng qín , , jiǔ , , yún
行香子古诗译文

清静的夜晚,没有一丝尘埃,月光洁白如银。斟酒时要斟到满杯。功名利禄都是浮云,白白地让自己受苦受累、心神不宁。感叹人生就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虽然胸怀文才,却无人赏识亲近。姑且尽情欢乐,保全自然的本性。什么时候能归隐田园,做一个清闲之人。面对一张琴,一壶酒,一片云。

行香子古诗注解
  • 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 十分:满杯。
  • 隙中驹: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比喻人生短促。
  • 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火花,比喻生命的短暂。
  • 梦中身:形容人生虚幻。
  • 文章:这里指文才。
  • 陶陶:欢乐的样子。
  • 天真:指自然的本性。
行香子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时。当时苏轼在仕途上颇为不顺,他渴望摆脱世俗的纷扰,向往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行香子古诗赏析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月色如银,诗人斟满美酒,然而却感叹功名利禄的虚幻,人生的短暂。“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下阕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体现了他的孤独和无奈。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消极情绪中,而是表示要“且陶陶、乐尽天真”,追求一种自然、自在的生活。最后“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描绘了一幅闲适、高雅的归隐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观。

行香子知识点

1.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 《行香子》是词牌名,在填词时需要按照特定的格律和韵律来创作。

3. 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行香子讲解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在学习这首词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理解词中的意象和典故,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等,这些意象和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其次,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词的上阕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下阕则从苦闷中解脱出来,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变化反映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观。

最后,学习苏轼的创作风格。苏轼的词风格豪放洒脱,语言自然流畅,这首词也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首词,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相关作品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

云间踏白看缠旗,莫忘西湖把酒时。

梦里吴山连越峤,樽前羌妇杂胡儿。

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

为问従军真乐否,书来粗遣故人知。

座上赋戴花得天字

清明初过酒阑珊,折得奇葩晚更妍。

春色岂关吾辈事,老狂聊作座中先。

醉吟不耐欹纱帽,起舞従教落酒船。

结习渐消留不住,却须还与散花天。

作书寄王晋卿忽忆前年寒食北城之游走笔为此

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蝴蝶作团飞。

王孙出游乐忘归,门前骢马紫金鞿。

吹笙帐底烟霏霏,行人举头谁敢睎。

扣门狂客君不麾,更遣倾城出翠帏。

书生老眼省见稀,画图但觉周昉肥。

别来春物已再菲,西望不见红日围。

何时东山歌采薇,把盏一听金缕衣。

昨见韩丞相言王定国今日玉堂独坐有怀其人

昼卧玉堂上,微风举轻纨。

铜瓶下碧井,百尺鸣飞澜。

俯仰清梦余,爱此一掬寒。

似予平生友,苦语凉肺肝。

秀眉玉两颊,矫矫如翔鸾。

置之江淮交,清诗洗江湍。

江鳞对白酒,信美非所安。

丞相功业成,还家酒杯宽。

人间有此客,折简呼不难。

相将扣东阁,起舞尽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