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文章
《沁园春》原文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浏览量:161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

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沁园春》拼音版
qìn yuán chūn
[ [ sòng cháo ] ] shì
qíng ruò lián huán , , hèn liú shuǐ , , shèn shí shì xiū       
jīng guài , , shěn láng shòu ; ; jīng guài , , pān bìn xiān chóu       
zǒng shì nán jìn , , duō nán , , nài hǎo shì jiāo rén yóu       
kōng zhuī xiǎng , , niàn qián huān yǎo yǎo , , hòu huì yōu yōu       
níng móu       
huǐ shàng céng lóu       
màn xīn chóu jiù chóu       
xiàng cǎi jiān xiě biàn , , xiàng le , , zhòng zhòng fēng juàn , , shū yóu       
liào dào háng , , shí shí kāi kàn , , kàn huí lèi shōu       
zhī dào , , zhè bān bìng rǎn , , liǎng chù xīn tóu
沁园春古诗译文

情思如同连环一般,恨意好似流水一样,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也不必为此感到惊讶,就像沈约那样容易消瘦;也不必为此感到惊讶,如同潘岳那样早早地生出白发而忧愁。总是难以禁受,诸多的磨难,无奈美好的事情让人身不由己。只能徒劳地追想,回忆以前的欢乐已经渺茫难寻,未来的相聚也是遥遥无期。

凝视远方,后悔登上高楼。徒然地惹起新的忧愁压过旧的忧愁。在彩色的信笺上写满了相思的字句,重重地封好书卷,秘密地寄给邮差。料想对方,时时打开来看,每看一次就会含着泪水收起。要知道,像这般的相思病痛,在两个人的心头都存在着。

沁园春古诗注解
  • 连环:形容情思连绵不断。
  • 沈郎易瘦:沈郎指沈约,他曾在书信中说自己因病消瘦,腰带常常要移孔。这里用沈约自比,形容因相思而消瘦。
  • 潘鬓先愁:潘鬓指潘岳,他在《秋兴赋》中说自己三十二岁就开始有白发。这里用潘岳的典故,形容因忧愁而早生白发。
  • 魔难:指爱情中的磨难、阻碍。
  • 杳杳:形容遥远、渺茫。
  • 悠悠:形容久远、漫长。
  • :徒然、空自。
  • 伊行:她那里,伊人之处。
沁园春创作背景

苏轼一生情感丰富,这首《沁园春》可能创作于他经历情感波折之时。苏轼在仕途上起起伏伏,个人情感生活也有诸多变化。此词或许是他在与恋人分别后,因相思之苦而创作,借词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爱情的无奈与执着。

沁园春古诗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的相思之情。开篇“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情思和恨意具象化,生动地表现出情感的连绵不绝和深沉。“沈郎易瘦”“潘鬓先愁”用典,以古代文人因愁而消瘦、早生白发的典故,进一步强调自己因相思而身心憔悴。

下阕“悔上层楼”,一个“悔”字将词人的懊悔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登上高楼本想眺望远方思念之人,却徒增新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细致地描绘了词人写信寄信的过程,表现出他对恋人的思念之深。“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则从对方的角度设想,更增添了相思的悲苦。

整首词情感真挚,层层递进,将词人的相思之苦、无奈之情表现得十分动人。

沁园春知识点

1. 词牌名“沁园春”:是常见的词牌之一,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2. 用典:诗词中运用典故可以使表达更加含蓄、丰富,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如本词中的“沈郎易瘦”“潘鬓先愁”。

3. 比喻手法:“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沁园春讲解

这首《沁园春》是苏轼在情感表达上的佳作。它围绕着相思这一主题展开,从情感的产生到难以排解,再到通过写信寄情,最后设想对方的反应,完整地展现了一段相思之情的过程。

在学习这首词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用典和比喻的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富有韵味,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理解这些手法,我们能更好地感受苏轼在词中所传达的情感,以及古代诗词的魅力。

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相关作品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

云间踏白看缠旗,莫忘西湖把酒时。

梦里吴山连越峤,樽前羌妇杂胡儿。

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

为问従军真乐否,书来粗遣故人知。

座上赋戴花得天字

清明初过酒阑珊,折得奇葩晚更妍。

春色岂关吾辈事,老狂聊作座中先。

醉吟不耐欹纱帽,起舞従教落酒船。

结习渐消留不住,却须还与散花天。

作书寄王晋卿忽忆前年寒食北城之游走笔为此

北城寒食烟火微,落花蝴蝶作团飞。

王孙出游乐忘归,门前骢马紫金鞿。

吹笙帐底烟霏霏,行人举头谁敢睎。

扣门狂客君不麾,更遣倾城出翠帏。

书生老眼省见稀,画图但觉周昉肥。

别来春物已再菲,西望不见红日围。

何时东山歌采薇,把盏一听金缕衣。

昨见韩丞相言王定国今日玉堂独坐有怀其人

昼卧玉堂上,微风举轻纨。

铜瓶下碧井,百尺鸣飞澜。

俯仰清梦余,爱此一掬寒。

似予平生友,苦语凉肺肝。

秀眉玉两颊,矫矫如翔鸾。

置之江淮交,清诗洗江湍。

江鳞对白酒,信美非所安。

丞相功业成,还家酒杯宽。

人间有此客,折简呼不难。

相将扣东阁,起舞尽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