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成语大全
出处:《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
解释: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解释:恨:遗憾。把这件事当作遗憾
出处:《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解释: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疾廖》:“积微致著,累浅成深,鸿羽所以沉龙舟,群轻所以折劲轴。...
解释:积:集聚;微:细微;著:显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出处:《尚书·尧典》:“明明扬侧陋。”
解释: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解释:踵:脚跟。武:足迹。跟随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出处:《新唐书·杜甫传赞》:“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解释:沾溉:沾润灌溉,引申为使人受益。使后来人得到好处
出处:唐·李白《前有樽酒行》:“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眼始红。”
解释: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出处:《史记 平准书》:“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
解释:指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卷:“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故万里...
解释:比喻由小到大,积少成多。
类型:
解释: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同“独树一帜”。
出处:清·姚鼐《登泰山记》:“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解释:烛:照耀。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出处:《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解释: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出处:《汉书·宣帝纪赞》:“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
解释:综:综合;核:考核;名:名声;实:实绩。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
解释: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
出处:《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类型:
出处:汉·蔡邕《陈太丘碑文》:“纡佩金紫,光国垂勋。”
解释:身佩印绶。指身居高位。金,指印;紫,指绶色。
出处:《书 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
解释: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解释: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出处:《清史稿 艺术传 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
解释: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解释:形容懵懂浅陋。
出处:语出《书 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
解释:指不注意小节。
出处:《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解释:绳:继续;武:足迹。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
出处:《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解释: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
解释:比喻别人先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出处:《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解释: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出处:《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解释: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殊路》:“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
解释:枕籍:纵横相枕而卧。比喻沉溺于诗书之中,没有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