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成语大全
出处:《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解释: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再实之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
解释:一年之内再度结果的树,根必受伤。比喻过度幸运,反而招致灾祸。
解释: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富贵戚,脏污狼藉。”
解释: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
解释:空泛而没有根据的言论。
出处:《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解释:不用服药而病愈。祝人早日病愈的话。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
解释: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解释: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用不到装饰。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
解释:师:军队。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解释: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
出处:《宋书·沈庆之传》:“治国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
解释: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出处: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解释: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解释: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
解释: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出处:《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解释: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
解释: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
解释: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
解释: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庄子·天地》:“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解释: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解释:治:整理;益:越发;棼:纷乱。理丝不找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
出处:《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文王世子》:“...
解释: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解释: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解释: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出处:《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解释: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出处:《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解释: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解释: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释: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出处:《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则共珠槃玉敦。”
解释:珠槃:用珍珠装饰的盘子;玉敦:玉制的盛器。特指古代天子、诸侯歃血为盟时所用的礼器...
出处:《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解释:用小口袋装大东西。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解释:比喻帮助人不看对象,白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