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开

柳开
柳开(947~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改名开,字仲涂,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有《河东先生集》。诗作现存八首。
相关资料

生平

  柳开为柳公权五世孙。其父柳承乾,宋初官至监察御史。

  柳开为人粗狂,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故名肩愈(继承韩愈),字绍元(继承柳宗元),后又不满韩、柳,改名开,字仲涂。早年喜讨论经义,提倡韩、柳散文,与梁周翰、高锡、范杲等人以习尚淳古互相标榜,名噪一时。开宝六年(973)进士,初为宋州司寇参军,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擢右赞善大夫,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985),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后为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桂州等地,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咸平三年徙沧州,道病卒,年五十四。

文学主张

  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提倡复古,反对五代颓靡的文风,他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上符兴州书》)。他十几岁时便开始学习韩愈文章。后来又以六经为榜样,提倡古文。他认为古文“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应责》);他还称赞扬雄“能言圣人之辞,能明圣人之道”(《汉史扬雄传论》),并以此自期,宣扬文道合一:“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应责》)他认为道和文有主次的关系,“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他特别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认为文应该为现实政治文化服务。柳开的理论是后来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他的古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浮糜的文风,他主张文字要宣传孔孟之道,作文要有助于封建教化,提倡古文,反对北宋初的浮靡文风。

  柳开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最早反对五代体,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开创之功。其作品文字质朴,但枯涩,缺乏感动人的力量,他的复古提倡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文章也未能密切联系实际,“随言短长”,得心应手,除《上窦僖察判书》写得平易且有文采外,大都不免有“辞涩言苦”的缺点,因此影响不大。

  所著《河东先生集》,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 《宋史》卷四四○有传。梆开诗,《河东先生集》中仅存五首,另从他书辑得三首。

相关作品

讽虞嫔诗

惟尧则天舜弗复,诞妃罔极恩亭肓。

遏密无闻血盈目,南巡胡为泪染竹。

父轻夫重当何淑,沅湘岸筠烟莓覆。

凝纹叠斑殷郁郁,猿缘鼯号钩辀宿。

朋凄助惋声几器,賸疑下尤禹湮渎。

功充民戴荷百禄,重晖并耀难停轂。

元居不宁逝如逐,悲啼负冤生莫卜。

卒颠沈澜远昌族,讴讼肇私归永福,柔阴惨克咎深速。

前睇九山排矗矗,到今云颜愁可掬。

袁姬哀辞

彼美袁姬兮,柔芳懿懿。

瑶沈蕣瘁兮,追惟弗洎。

阴质弱卑兮,资阳望贵。

寿康攸遂兮,夭愆所利。

北塞南荒兮,偕行万里。

宁期不修兮,溘然而逝。

奔服勤劬兮,丧尔母子。

恫毒我怀兮,摧伤骨髓。

高旻孔仁兮,皇适予委。

明知有生兮,亦必有死。

无如奈何兮,情思罔已。

倏焉胡往兮,音容莫寄。

余玩遗香兮,忍孰为视。

桂山崭崭兮,翠攒若指。

曷能可忘兮,我心於此。

西流之日兮,东流之水。

瞬息一去兮,终天远矣。

磐石

古寺耸山椒,公堂去不遥。

寻僧忘俗虑,盘道出尘嚣。

疏箔卷烟雾,明时望泬漻。

渔翁江上立,指我在云霄。

赠诸进士

今年举进士,必谁登高第。

孙传及孙仅,外复有丁谓。

到京见陈访,好尚同韩洎。

馆中诸仙郎,纶閤贤三字。

翰林四主人,列辟群英粹。

奔腾走大名,淜轰天邑沸。

怒浪航斯济,骏蹄御良辔。

缘险径梯空,饿肠劳填味。

我何为欣欢,名身苦将悴。

北塞绝戎勋,南荒政遭坠。

焦焦家殚穷,口众食增累。

雏豝余十辈,业学莫能器。

发白壮心衰,不觉老之至。

跼缩步九衢,羞畏同腐婢。

仰瞻尔数子,吾道终焉寄。

无为忽于予,斯文幸专继。

赠梦英诗

昼光夜魄阴阳祖,五纬天立五行父。

万灵蕃昌根此树,刚柔各斗清浊聚。

形类纷然填下土,精英閒见群宁侣。

雄剧唯神时可主,功格无先明竞睹。

舍羊犬猪用彪虎,气包茫昧廓区宇。

刓发披缁心有取,蜕免羁跼脱潜去。

身投西佛学东鲁,尘视诸徒飚远举。

狂呼饱醉贱今古,公室侯庭迎走户。

如攀乔柯腰俯偻,搜经抉诰将完补。

声号大荒铿簨簴,笔诟斯冰卑尔汝。

戟枝曳阵孰禦侮,二十游秦老还楚,蛟蟠枯泓骥追鼠。

停舟湘濆吾与语,归返终南恨睽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