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来源:《咏日》
热度:0 作者: 宋太祖
诗的前两句“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生动地描绘了日出前的景象,阳光虽未完全展露,但那强烈的光芒已让千山万壑如同燃烧一般,极具视觉冲击力,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后两句“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则展现了太阳升起后的气势,它迅速登上天空,赶跑了残星和月亮,象征着新生力量的崛起和不可...
来源:《咏日》
热度:0 作者: 宋太祖
1.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2.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诗人常常借所咏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或哲理。《咏日》就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借太阳来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
来源:《咏日》
热度:0 作者: 宋太祖
从文学角度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极具表现力。“光辣挞”这样独特的表述,生动地描绘出日出前阳光的强烈,给人以鲜明的感官印象。诗人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如“千山万山如火发”,将日出的壮观景象进行了放大和渲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从思想内涵方面,诗中展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太阳象征着正...
来源:《夏日闲居》
热度:0 作者: 张籍
因为多病,很少去迎接和拜访他人,就这样悠闲地又度过了一年。按照辰日的讲究调配草药,过了卯时才来煎茶。雨后初晴,地面上的草蓬勃生长;傍晚时分,虫子在空中飞舞。此时,幽远的梦境将我带到了远方,不知不觉间仿佛来到了山边。
来源:《夏日闲居》
热度:0 作者: 张籍
逢迎:迎接和拜访。辰日:古代有按照辰日来进行某些活动的习俗,这里指调配草药选在辰日。卯时: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现在的早上 5 点到 7 点。
来源:《夏日闲居》
热度:0 作者: 张籍
张籍一生仕途坎坷,且体弱多病。此诗可能创作于他在某个夏日因病闲居之时。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将自己日常的生活点滴、对自然的细微观察以及内心的感受融入诗中。
来源:《夏日闲居》
热度:0 作者: 张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夏日闲居的生活场景。首联点明了诗人因多病而社交活动少,只能闲居度日,“又一年”流露出时光流逝的感慨。颔联通过“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细致地刻画了诗人遵循传统习俗调配草药、煎茶的生活细节,体现出一种闲适、规律的生活状态。颈联描绘了夏日的自然景象,“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展现出雨...
来源:《夏日闲居》
热度:0 作者: 张籍
1.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平易自然。2. 古代有根据时辰和日期进行不同活动的习俗,如诗中的“辰日合药”“卯时煎茶”。3. 诗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颈联中“草长”是静态描写,“虫飞”是动态描写,使画面更加生动。
来源:《夏日闲居》
热度:0 作者: 张籍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夏日闲居的生活。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面对多病和生活的不如意时,依然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得宁静与乐趣。他通过对生活细节和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的梦境描写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浪漫和空灵的色彩,让读者仿佛也能跟随诗人的梦境,来...
来源:《宴词》
热度:0 作者: 王之涣
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不要去听那催着离船起航的声响,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来源:《宴词》
热度:0 作者: 王之涣
长堤:指送别友人的地方。悠悠:指水的漫长、悠长。畎(quǎn):田间小沟。漳河:水名,在今河北省、河南省之间。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桃溪:溪水名。
来源:《宴词》
热度:0 作者: 王之涣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可能是王之涣在设宴为友人饯行时所作。诗人在宴会上看到长堤春水、桃溪等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来源:《宴词》
热度:0 作者: 王之涣
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但却没有一般宴饮诗的那种欢乐气氛,而是蕴含着深深的惜别之情。首句“长堤春水绿悠悠”,描绘出一幅春水悠悠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舒缓而略带惆怅的基调。“畎入漳河一道流”,进一步写出了溪水汇入漳河的情景,暗示着友人即将远行。后两句“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诗人巧妙地运...
来源:《宴词》
热度:0 作者: 王之涣
1. 王之涣是唐朝著名诗人,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等。2. 诗中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自然景物上,使诗歌更具感染力。3. 古人在送别友人时,常常会设宴饯行,并写诗表达惜别之情。
来源:《宴词》
热度:0 作者: 王之涣
这首诗整体上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巧妙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送别之情的感受。对于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创作背景,也可以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此外,还...
来源:《山中寡妇》
热度:0 作者: 杜荀鹤
丈夫因战乱死去,妻子只能孤苦伶仃地住在茅草房里,穿着粗糙的麻苎衣服,鬓发枯黄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却还要缴纳赋税;田园荒芜了,依旧要征收青苗税。时常只能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着吃;刚刚砍来的湿柴,还带着叶子就拿来烧。哪怕是躲到深山更深处,也没有办法逃避赋税和徭役。
来源:《山中寡妇》
热度:0 作者: 杜荀鹤
蓬茅:茅草屋。麻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以做绳,其纤维可用来织布。桑柘(zhè):即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征苗:征收青苗税。旋斫(zhuó):刚刚砍来。征徭:赋税和徭役。
来源:《山中寡妇》
热度:0 作者: 杜荀鹤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连年的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田地荒芜,人口锐减。统治阶级却依然横征暴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诗人杜荀鹤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百姓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来源:《山中寡妇》
热度:0 作者: 杜荀鹤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寡妇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唐末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诗的首联描绘了寡妇的凄凉形象,“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让读者感受到她的孤苦伶仃和贫困潦倒。颔联“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则直接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即使田园荒芜,百姓依然要缴纳沉重的赋税。颈联“...
来源:《山中寡妇》
热度:0 作者: 杜荀鹤
1.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2.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3. 青苗税是唐朝后期征收的一种赋税,在庄稼未成熟时就提前征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