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搜索
|
典籍
在线词典
诗文
|
作者
|
名句
|
成语
|
文章
径竹猗猗绿似云,满阶凉影石苔新。
《
余患肺病徐子苍寄诗问安次韵答之 其一
》原文
径竹猗猗绿似云,满阶凉影石苔新。
故人远寄相思句,应念山中老病身。
注音
jìng
径
zhú
竹
yī
猗
yī
猗
lǜ
绿
sì
似
yún
云
,
,
mǎn
满
jiē
阶
liáng
凉
yǐng
影
shí
石
tái
苔
xīn
新
。
。
名句接龙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
来自《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新丰绿树起尘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
来自《过华清宫(新丰绿树起黄埃)》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来自《春雪》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
来自《孟城坳》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
来自《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
来自《新晴野望》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
来自《更漏子(水涵空,山照市)》
新苞绿叶照林光。 :
来自《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 :
来自《房中思(新桂如蛾眉)》
新著了、几茎华发。 :
来自《贺新郎(话杀浑闲说)》
新台有泚,河水渳渳。 :
来自《新台(新台有泚)》
新柳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 :
来自《卜算子(娇软不胜垂)》
新树兰蕙葩,杂用杜蘅草。 :
来自《新树兰蕙葩(新树兰蕙葩)》
新裂齐纨索,鲜洁如霜雪。 :
来自《怨歌行(新裂齐纨素)》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
来自《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
来自《元夜(火树银花触目红)》
新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
来自《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
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
来自《蝶恋花(新试纱衣)》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
来自《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
来自《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
作者介绍
陈镒
永乐十年(1412年),陈镒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御史,再升任湖广副使,历任山东、浙江副使,都很有名声。 明英宗即位后三个月,陈镒被升为右副都御史,与都督同知郑铭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到处流移就食。陈镒从大名府出来见到他们,便上疏报告了这一情况,英宗下诏免除当地赋税徭役。 正统元年(1436年),陈镒奏称陕西因为用兵,百姓苦于供给,国家还派征物料,请求全部停免。诏令说可以。 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陈镒以有劳绩受到英宗下敕书褒奖,并命他巡视延绥、宁夏边防。所到之处他都上奏军民之事,多有兴废。他所辖的六府闹饥荒,他请求发仓米赈济。英宗听从辅臣的请求,整治救荒之政。陈镒请把救荒之政普遍施行于各个边区,因此塞上都有粮饷储蓄。 正统六年(1441年)春,因陈镒长年辛劳在外,英宗命王翱隔年去代替他。 正统七年(1442年),王翱调到辽东,陈镒便又出去镇守。当年任满应当更代,因为陕西人请求留下他,诏令仍让他留任。当时仓库储备充溢,有军卫的地方足以支用十年,没有军卫的地方则可以支用一百年。陈镒因如果粮食陈腐了弃掉可惜,便请每年春夏之时,拨给官军做月饷,不再折成钱钞。英宗听从了。 正统九年(1444年)春,他升为右都御史,仍镇守陕西。陕西饥荒,陈镒请减免赋税十分之四,其他的米布兼收。当时瓦剌部的也先逐渐强盛起来,派人授予罕东等卫的都督喃哥等人为平章,还设置了甘肃行省之名。陈镒上报朝廷,请严加戒备。后来,朝廷命他与靖远的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防事务,授权他们相机处理。因为灾异频繁,他提出安抚军民二十四条建议上奏,多被讨论通过实行。 陈镒曾担心襄阳、汉中一带流民啸聚作乱,请命令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员亲自到地区抚恤百姓。此建议得圣旨允许实行,而当事者却不以为意。王文也继之极力说有关官员怠慢疏忽,恐怕会留有后患。到成化时期,果然有项忠一场战事,人们更加怀念陈镒的话。 明英宗被俘时,郕王朱祁钰监国,陈镒联合其他大臣在朝廷上弹劾王振。于是王振的侄儿王山被诛杀。也先将要入侵,因于谦的推荐,陈镒出京安抚畿内。事态平息后,他被召回,升为左都御史。 景泰二年(1451年),陕西饥荒,有一万余名军民一致说:“愿得陈公活我!”按察使报告朝廷,代宗于是又命他出镇陕西。至此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余年,陕人很爱戴他,敬若父母。每次陈镒回朝廷,老百姓总是挡道拥车而泣。他回来时,则欢迎的人群数百里不绝。他之得军民之心,前后镇守陕西的无人可及。 景泰三年(1452年),陈镒被召回,加封为太子太保,与王文一起掌都察院。王文很威严,御史们敬之如神灵。陈镒性格宽恕,对风宪工作贡献不大,声望稍损于在陕西之时。 景泰四年(1453年)秋,陈镒因病退休。 景泰七年(1456年)三月,陈镒去世,追赠太保,谥号僖敏。代宗命有司代为致祭,并为其营造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