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女娲炼石补天本就是荒诞的传说,而如今又在这荒诞的基础上演绎出了更荒诞的大荒故事。石头失去了它原本通灵的真境界,幻化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臭皮囊。要知道时运衰败时,即便是金子也会失去光彩;可叹命运不佳时,美玉也会失去光泽。荒冢累累,白骨如山,人们都忘记了死者的姓氏,其实他们无非就是那些公子哥儿和红颜女子罢了。
《嘲顽石幻相》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第一回。《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多个角度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百态。这首诗是作者对石头幻化成贾宝玉这一情节的嘲讽,暗示了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整个家族的兴衰。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讽刺意味。开篇以女娲炼石的荒诞传说引入,强调了故事的虚幻性。“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形象地描绘了石头从通灵之物幻化成凡人的过程,暗示了贾宝玉在尘世中迷失自我。“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通过金子和美玉失去光彩,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衰落和家族的败落。最后一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死亡的惨烈,揭示了无论身份贵贱,最终都难逃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作者通过对石头幻相的嘲讽,暗示了贾宝玉等人物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失去了本真的自我,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和背景,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